李世民,可以说是千古一帝的代名词。他在公元626年7月发动“玄武门事变”后,成功夺得太子位,而后登基为帝,尊李渊为太上皇。于是,在公元626年到公元649年这漫长的二十三年中,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的统治之下蒸蒸日上。在贞观十七年二月,李世民又做出了一件大事:“图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李世民执政的二十三年中,为何李世民偏偏选择在贞观十七年图画凌烟阁功臣图呢?
我认为是以下三件事促使他做出了这个决定:
一、魏征死了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其中的“以人为镜”,对于李世民来说,指的就是名臣魏征。但恰恰就是唐太宗无比重视的这位名臣,在贞观十七年正月死了。
魏征,以进谏李世民而出名。但其实,魏征最早是李建成麾下的一员谋臣,他针对当年的夺嫡形势数次对李建成进谏,甚至在李世民事变成功后还对李世民说出:“太子若早听我的,不会落得今日的下场。”这样的话。最后魏征被李世民收服,成为李世民执政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可以这么说,若无魏征,李世民的历史功绩和评价,恐怕要低上几个层次。
魏征病重时,李世民曾经数次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还派人专门守候在魏征的府邸,一有情况马上报告,甚至在魏征死前还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的儿子。在魏征死后,李世民非常悲痛,下诏让魏征陪葬在自己和长孙皇后合葬的昭陵,又命令文武百官前去奔丧,亲自撰写墓碑碑文。
二、侯君集涉嫌谋反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列第十七位。史书记载其人:“少年不学无术,但勇武过人。”侯君集被李世民收入麾下后,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战功,后来又在“玄武门之变”中出过大力,李世民登基后,封他为右卫大将军,后又升迁为兵部尚书。
公元639年,高昌国王麹文泰挑衅大唐,于是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前往讨伐高昌,侯君集这个人,打仗很有几下子,但人品德行却不怎么样。在打败高昌后,侯君集擅自把高昌国的宝物据为己有,又纵容部下盗取民财。回朝之后,侯君集立刻被下狱,后来虽然被放出来了,但侯君集自此开始怀恨在心。
张亮,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一位,名列第十六位。当时张亮被外放为洛州都督,侯君集故意言语刺激张亮。两人唇枪舌剑之间,侯君集一怒之下说出了谋反作乱的心事,此事被张亮密报给李世民,虽然李世民因为证据不足没有追究。但不可否认,一位功臣状告另一位功臣谋反这件事,让李世民多留了个心眼。
三、尉迟敬德请求告老还乡
尉迟敬德的名声很大,后来还成为许多人家门上的门神之一。真实的尉迟敬德不是神仙,但武艺超群、忠心耿耿却是没有任何水分的。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部下,后来投降李世民,跟着李世民先后讨伐过窦建德、刘黑闼等军阀势力。可谓是屡建功勋。
在夺嫡事件中,尉迟敬德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敬德又亲手射死李元吉,提着首级惊走了薛万彻、冯立等人。而后又亲自率兵进宫,逼迫李渊让权。李世民评价他为:夺取天下,头等功劳。后被封为鄂国公,宣州刺史。
但就是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猛将,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在贞观十七年二月,尉迟敬德请求回家养老,于是李世民任命尉迟敬德为开府仪同三司,每隔五天上朝一次。(自己可以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地点,礼仪和三公相同。)
其实在贞观十七年之前,李世民的凌烟阁功臣就已经陆续去世了十多位了。但唯有这一年,在短短的两个月之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死了一个魏征,张亮举报侯君集谋反,还有一位尉迟敬德请求告老还乡。这难免给了李世民一种岁月无情的悲凉感。而且,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李世民也已经45岁了,在人均寿命只有50~55岁的大唐时期,李世民已经算是一位垂暮老人了。自己年老,就忍不住缅怀当年的峥嵘岁月,更怀念当年的心腹臂膀,这才促使他在贞观十七年做出了图画功臣于凌烟阁,这一历史性的举动。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