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版《最好的我们》上映,引来各种热议,先是故事情节编排让原著粉不满,之后电影“幽灵场”事件引来业内人士对票房的质疑,豆瓣5.8的评分似乎也在影射着电影内容的不过关。回想2016年网剧版《最好的我们》在爱奇艺上线时,不仅刷新了网剧的点击率,并且将掀起了青春题材网剧的热潮,截止目前网剧《最好的我们》豆瓣评分都还保持着8.9分的高分,成为青春题材剧成功的典型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最初确定改编电影时,原著粉期待值还是挺高的,毕竟当年耿耿余淮的故事还是感动了很多人。没想到上映才5天的时间,连及格线都到不了,与当年爆款的网剧版评分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青春题材IP影版改编不如剧版,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等很多青春题材IP改编电影后,口碑与评价也都大不尽人意,评分也远不如影视剧,按理来说同样的故事内容,无论从演员还是硬件设施,电影规格都高于影视剧,但为何两种媒体转换起来会如此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电视剧与电影在时常上就拉开了很大距离,电视剧一集最少45分钟,并且一般不会少于20集,有很长时间去给故事情节做铺垫。而一部电影时常通常不会超过200分钟,这就意味着电影只能用到电视剧4集的体量就得将整个故事讲完,因此在改编过程中许多原有故事情节会被删减掉,只会保留主线路的故事情节。而青春期懵懂少男少女的爱情本身就需要时间、事件去做铺垫,整体节奏把控不好容易变成狗血青春片。

比如剧版《最好的我们》,学霸余淮与学渣耿耿,俩人的故事是从最开始的互看不顺眼,经过军训、分座位、考试等一系列事件后慢慢才日久生情的,电影版为了加快节奏,直接改成了“一见钟情”,并且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校园,但描写的几乎都是校外的事情,这不仅几乎改变了故事背景,耿耿余淮感情来得太快,让后面的情深显得很没说服力。

并且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它对校园生活描述的“真实感”分不开,也正是这种“真实感”让观众产生了共鸣。剧中天天抓人写检查的教导主任,整天说着学习大于天的老师,篮球场上洋溢的青春,教师里叽叽喳喳讨论八卦的声音等等,这些触手可及的亲切让观众仿佛跟着剧中人物回到了高中那个奋力拼搏的年代。电影为了把更多时间放在主线人物情感上,把这些具有共鸣感的地方几乎都删减了,并且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强行刻意撒糖,甚至还强行煽情将余淮设计成一个穷困潦倒辍学的悲惨少年。能看出编剧其实很想要触及观众们青春时期的柔软之处,但这种改编显然让整个故事变得惨白无力甚至有些狗血。

其次,某些国产青春片缺乏描绘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以至于最后电影故事线路拎不清,好像在乱炖一般,只能通过时代物件来寻找回忆。

比如《匆匆那年》,原著本身就是一部有着80后青春印记的小说,电视剧能火是因为它遵循了时代的轨迹,在描述成长的过程也反应着时代的发展,剧中六十年国庆、倒数时间的跨越千禧年之吻、中国足球出线、为北京申奥成功欢呼等等,这些都是80后成长的时代轨迹,这些亲切感人的事迹才是见证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用倒叙穿插的方式呈现出对青春的缅怀,用怀旧色调承托故事感觉,但影片却一直在通过时代物件来寻找回忆,故事线路含糊不清,观众只能通过零散的回忆自行拎出故事线路,几个年轻人回忆中的青春也就是聚在一起骑自行车压压马路,去海边嬉闹一番,最重要的是《匆匆那年》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剧版台词随处可感受到北京本土气息,“我操你丫再说一遍”“嘿!我要是怕你我是你孙贼!”,而电影虽然请来了颜值高的彭于晏来演男主,可颜值高并不一定代表适合,当一群充满北京擦老爷们个性的人物,在电影中变成深情款款的男士,说着“方茴,你造嘛,我发四,我们会永远在一起的”时,整个画风立马变得不一样了。即使请来的都是电影咖,故事内容太过脱离现实,只是为了青春而强行青春,让整部影片在情节的编排、人物的塑造上都显得很突兀。

这种突兀在《微微一笑很倾城》《何以笙箫默》的影版里也同样存在,《微微一笑很倾城》还算好一些,至少交代清楚了两人的相识与情感产生的过程由来,只是因为时常问题男女主人公情感培养阶段无法展现太多,原本以游戏为主的故事后期将游戏情节删除,只剩下男女主恋爱的单一线路,电影丧失了小说与剧中开发游戏的故事魅力。而《何以笙箫默》影版故事发展得莫名其妙,人物行为也毫无逻辑可言,很多情节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根本看不懂,还要靠观众脑补,全程只剩下强硬的煽情桥段与矫情的台词。

强硬的内容编排让青春电影只能让观众知道它们是在谈恋爱,一些青春电影甚至缺乏实际生活的联系,内容空洞,比如《小时代》系列,虽有不错的票房但整体口碑与评价都很低,过于浮夸的剧情内容,不仅没有留给观众值得思考或者展示的价值内容,反而剧中纸醉金迷的生活给年轻观众造成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纵观来看国产青春电影基本还是停留在对爱情故事的描述上,并且大多展现的都是遗憾与痛苦的一面,好一点最终两人历经艰辛幸福生活在一起,悲惨一些的经过现实生活打磨后变成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无论故事如何变化,大多内容也都相似,整体故事依旧缺乏新意。

相比之下,国外青春电影虽然也面临着对青春期问题的思考,但大多都充满积极向上的心态,给年轻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例如受到中国年轻人喜爱的美国电影《歌舞青春》,同样是一部讲述年轻人故事的电影,故事主体围绕现实与理想中各种冲突问题所展开。影片中,主人公因理想与父母期待值不一样也曾迷茫过,也因好面子撒谎伤害过自己心爱的人,但最后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困难,实现了理想,整部电影都以轻松愉悦的氛围积极传递出青春积极向上的一面,成为青春电影最具代表作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雨哈佛路》则展现出一个更加励志的人生,影片介绍了一位生长在纽约的女孩莉斯(Liz)经历人生的艰辛和辛酸,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走进了最高学府的经历。整部影片没有刻意煽情的情节,导演只是随着人物的成长将成长路上的心态变化描述了出来,虽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但却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难忘的青春,可青春不仅有爱情,也有很多其它美好的回忆,作为青春电影而言,更多应该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 ,毕竟电影需要对社会有引导作用,青春片不只是拍给“过来人”看的,更应该给当下“正青春”的年轻人展现积极向上的一面。

在电影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可以向国外多学习,青春片从不缺乏观众基础,国产青春电影想要出圈,应弱化各种俗套、狗血和做作的剧情,在把握住大众审美的同时,用更多真情实感来打动观众,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共鸣,提升电影的精神内涵,才能让青春题材电影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