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洋之家

id:bypm2016

近日,新华社发布了

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将发放5G商用牌照,

中国的5G时代

马上要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天,英国在6座城市

推出5G商用网络服务,

并通过华为进行首次全球直播。

BBC主播将自己体验5G的兴奋之情

传递给了全世界,

更让咱们中国人羡慕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中国迎接5G时代

正式进入倒计时,

兴奋和期待之余,

北洋君想告诉大家的是:

对于商用5G系统,

光纤是5G成败的关键!

5G所需要的高频传输效率,

取决于基站和末端光纤,

以目前的速度,

5G所需的光纤是4G的16倍。

为支撑未来5G应用的带宽需求,

仅在美国就需要投资1500亿美元

的光纤基础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容纳全球48亿人同时在线通话

“没有光纤传输,

5G落地商用恐怕是空谈”!

今天,全球都兴奋地拥抱5G时代来临时,

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个人,

虽然他的名字还有些陌生,

但他的研究,

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成就之一!

他就是将地球带入互联网时代的

“世界光纤之父”、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著名华裔科学家

——高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瑞典国王为高琨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很多高科技专利技术被封锁的今天,

我们实在无法想象,

40多年前,

高琨选择了放弃“光纤”专利,

选择让全球人民免费享受

光纤传输的快速和便捷!

然而,直到2009年,

高琨才从瑞典国王手中

接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

彼时的他,因为严重的老年痴呆症,

早已经忘了他研究的光纤,

忘记了全世界。

他唯一还记得的,

只有他的妻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当我们便捷用互联网

聊天、看直播、购物、点外卖时,

应该记住和感谢他

——高琨!

1

书香门第走出的少年

接过了英女王颁发的证书

1933年11月4日,

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县

(现为金山区)张堰古镇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祖父高吹万,

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

与柳亚子等人交往深厚。

父亲高君湘是上海著名的大律师,

曾在国际法庭任职。

母亲家也是江苏的名门望族,

家境十分优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高锟(前排中)和父母弟弟在上海的合照

年幼时高锟就对科学十分感兴趣,

而且动手能力极强。

上小学的时,

他与同学在自家小楼上做实验,

居然造出了能爆炸的“泥丸炸弹”,

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合,

加上水并调成糊状,

再掺入湿泥内,

搓成一颗颗弹丸,

待风干之后往街头一扔,

即刻发生爆炸。

惊得左邻右舍惊慌失措,

幸好未伤及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琨小时候家住在上海霞飞路上,和孙中山的孙女、杜月笙的儿子、荣家的孩子是同学

这一炸的结果,

就是他被父亲严厉禁止捣鼓化学。

他又对无线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小小年纪居然自己做出了

5个真空管收音机。

后来他在自述里写道:

“那感觉真是妙极了。

在什么也没有的空气里,

竟然蕴藏着音乐,

简直是魔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式的真空管收音机

日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下村修

谈及自己为何走上科学之路时曾说:

“我做研究不是为了应用或其他任何利益,

只是想弄明白水母为什么会发光。”

和诸多伟大的科学家一样,

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

高锟幼年时对科学和世界的这份好奇心,

最终引领他走上了科学巨匠之路。

十五岁的时候,

高锟随父母迁居香港,

两年后,他以全港前十的成绩,

被香港大学录取,

但是因为他一心学习机电工程,

而当年香港大学并没有这个专业,

高锟便放弃了入读港大,

重新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

进入了严复、林永生曾经学习过的

伍尔维奇理工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一年的预科学习结束后,

成绩优异的高锟

本来可以选择大学学院、国王学院

等伦敦大学更为知名的学院,

但是高锟却选择继续在伍尔维奇学习。

他说:“在这里,我和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

与他们有更多的直接交往,获益良多。”

对于高锟来说,

他想要的是一个更适合做学问的环境,

而不是一个进入所谓“名校”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伦敦大学期间的高锟和同学

1957年,完成全部学业的高锟

顺利毕业。

毕业典礼上,

身为伦敦大学校监的伊丽莎白女王

亲自为高锟颁发了毕业证书。

毕业后,高锟进入了

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

在英国的子公司担任工程师,

从此开始了光导纤维

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2

一个痴人说梦的设想

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世界

正是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

科技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人类迅速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

但是随着商业和军事层面需求越来越大,

不仅需要传送更多的信息,

而且还需要更快的传输速度。

当时的载体电子和无线电

开始力不从心,

于是科学家开始把目光

转向另一个信息的载体—光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发出的光波比当时广泛使用的微波频率高一万倍

从理论上来讲,

光波的频率比起无线电波

要高出上万倍,

但是一个中学生都知道,

光是直线传播,

折射后会很快衰减,

传输路径根本无法控制。

即使1959年激光的发明

使得人们拥有了高强度的光源,

但是信号衰减的现象仍然没有解决。

有人断定,

光的特性决定了它不能作为

远距离传输的载体,

然而高锟却不信这个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多年的研究,

高锟得到一个重要的理论发现:

透明材质中的杂质才

是造成光信号衰减率过大的主要原因,

解决了这一问题,光的传输就能实现。

1966年7月,高锟发表了

《介电波导管的光波传送》论文。

在这篇划时代的文章里,

他提出了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

开创性地指出使用石英基玻璃纤维

传输损耗可以降到很低,

并具体计算出光在这种

光纤中的传输距离可达100km 以上。

这篇文章像当年被他

扔到上海街头的“泥丸炸弹”一样

先是在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紧接着就是一通“痴人说梦”的嘲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高锟提出的这种光纤

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当时的技术,还不能制造出

这么高纯度、不含杂质的玻璃纤维。

而且超纯净玻璃纤维的研发成本过高,

市场前景难测,

当时的企业都不愿作太多投入。

在一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至上

的环境里,高锟注定要成为

“冥顽不化”的一个。

他不断前往全球各地游说,

主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界分享,

希望能有玻璃企业研制新型“纯净玻璃”,

甚至找到了当时公司的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

后来,高锟干脆自己动手,

自学成为玻璃工艺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段研究期间,

高锟可以说是日思夜想、苦心竭虑,

正如他自己所说:

对我的研究计划,

我无时无刻不记挂于心,

深信新的发现将对业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论醒着还是在睡梦中,

种种问题仍挥之不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在高锟不懈努力下,

美国康宁公司开始了光导纤维的研发。

这家替爱迪生制造出玻璃灯泡、

替乔布斯造出iPhone屏幕的公司,

在1970年制造出了第一根光纤,

1977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成功进行了

世界上第一个光纤通信的现场实验,

让光纤通信迈向实用,

从此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上第一根真正意义上的光纤

因为卓越的研究才能,

高锟被他所在的ITT公司

任命为首席科学行政总裁,

公司给高锟的任务是:

做任何你认为对ITT有意义的事。

在他们设计的宣传海报上,

高锟悠闲的在树下看书,

配文是:

我们给他资金和时间,

让他缔造更好的未来。

在公司的无条件支持下,

高锟又开发了

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

从此,文字、音乐、照片和视频,

不用一秒钟就能传遍全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一事无成”的校长

把港中大带到了世界顶级

人到中年的高锟,

开始远离一线的工程技术研究

因为他找到了另一个更有意义的岗位,

教书育人。

1987年,高锟被任命为

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锟(右侧背对台下)接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1987年10月15日,高锟在港中大

邵逸夫堂,正式就任校长之职。

多年的科研工作使得高锟

在人际交往中一直保持着宽厚

谦虚的性格,

在他担任校长期间仍是如此。

毕业于中文大学的著名主持人梁文道

曾回忆自己的老校长高锟,

说当时认为他“只不过是个糟老头”

而且“笑起来有点傻”。

有一天梁文道看到高锟走在路上,

马上揉了个纸团向他丢去,

高锟一回头,

梁文道赶忙指着旁边的同学:

校长,你看他乱丢垃圾!

高锟顿了一顿才反应过来,

慢吞吞地说:这就不太好了,

惹得梁文道和同学一通哄堂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香港中文大学上学时期的梁文道(左一)

高锟对学生们的包容使得

有些激进的学生更加变本加厉。

有些学生会干部

对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意见,

他们居然在一次高锟对新生

发表欢迎演讲的时候冲上讲台,

塞到他手里一个

套了避孕套的中大学生玩偶,

意思是学生全给学校蒙成了呆头。

当时现场一片哗然,

讲台正中的高锟却低着头,

饶有兴致地检视那个玩偶。

事后,高锟对学生行为的反应特别引人注意。

在记者招待会上

有记者问:校方会惩罚抗议的学生吗?

高锟反问:我为什么要惩罚我的学生?

他说:教育就是要培养敢于挑战权威,

能够独立思考的年轻人,

千万不能够盲目相信权威和专家。

质疑,是科学的基本精神,

这是校长高锟

教给学生们最重要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对于学生会的同学,

高锟每年都会写信感谢

他们为学生的服务。

不只如此,他怕这些热心“搞事”的学生,

忙得没机会和大家一样去打暑期工,

所以每年都会自掏腰包,

私下捐给学生会和学生报各两万港币,

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

有一位曾在学生报上骂他

“八年校长一事无成”的同学回忆:

“我们就年年拿钱年年骂,

他就年年挨骂年年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回顾高锟的校长生涯,

你会发现他在各个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

他以自身在学界的影响力,

为港中大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他推动实施了灵活的弹性学分制,

对全部本科课程进行了重新梳理,

将本科学制改为三年。

他积极筹建了工程、教育、

药剂、会计等学院,

创设了多个研究所,

有效弥补了学校原有的学科弱项,

把港中大扩充成为

一所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

作为光纤之父,

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互联网在未来

的巨大影响力。

1995年,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在港中大

成立,从此这里成为全香港

互联网讯息交流的核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位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碧秋楼

在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年,

他将所获得的诺贝尔金色奖章

和奖状赠给了香港中文大学,

同时宣布在港中大成立

“高锟奖学基金”

以奖励杰出的物理或工程学本科生,

发掘并资助有志青年学子进一步深造。

在给学生的公开信中高锟表示:

我深信香港的青年构思了一些

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意念,

我们必须对他们多加关注和鼓励,

并提供适当空间以助他们发挥所长,

使梦想成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锟夫妇出席“高锟奖学基金”成立仪式

高锟很早就加入了美国和英国国籍,

但是他一直非常热心中国国内的科学发展。

在他还担任港中大校长期间,

他就提出要在与内地的交流中

“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并带头付诸于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高锟带队访问北京,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谈

90年代初内地还比较落后的时候,

高锟就担任了清华、北大等四所大学

的荣誉教授。

1996年从港中大退休后,

又当选了中科院外籍院士,

为国家光导纤维领域的研究

培养、引进了大批的人才。

在他的积极倡导下,

港中大成为香港第一所

招收内地学生的香港大学

为表彰高锟教授的杰出贡献,

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宣布将他们所发现的

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锟星”命名典礼

4

光纤,我忘记了,

但太太,我记得!

2009年,当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消息传到香港,

知道高锟教授健康内情的人,

都不免叹息说:

“要是早几年获这个奖该多好!”

原来在2003年,

高锟就被查出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也就是老年痴呆。

这以后,由于小脑的进一步萎缩,

高锟的记忆和说话能力颇受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9年12月10日,

当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

高锟被安排第一位领奖。

考虑到他的病情,

瑞典国王特意为他修改了颁奖程序,

他没有让高锟走上台,

而是走到高锟身前为他颁奖。

当记者请高琨教授谈谈

光纤的研发和应用时,他说:

光纤,我忘记了;

但太太,我记得。

此时,对于高锟来说,

荣誉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疾病让他忘记了大半生获得的一切,

只记住了他身边的那个人,

他的妻子,黄美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美芸比高锟小一岁,

在南京出生的她从小就来到了英国,

1955年大学毕业后进入ITT工作。

两年后高锟进入ITT,

在几乎清一色的白人同事中,

同为华人的两个人格外的有亲切感。

两人很快相爱。

可是当高锟准备求婚时,

这段感情却遭到了黄美芸家庭的反对。

黄妈妈提出按照中国习俗,

兄长结婚后妹妹才能出嫁,

但当时黄美芸的哥哥连女朋友都没有。

黄美芸对高锟提出,

大家分开半年,不见面,

看彼此是否还互相挂念。

高锟断然拒绝:

“实验室应该做实验,

但婚姻的实验不能做,

我的真心不需要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锟的真情实意打动了黄美芸,

两人在1959年瞒着黄家偷偷结了婚,

从此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

两个人始终在一起。

高锟刚刚提出光纤理论的时候,

很多人都嘲笑他异想天开,

只有黄美芸不遗余力地鼓励他

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

他们不知道不代表它不存在,

现在不存在不代表永远不会出现。

黄美芸是计算机专业,

对高锟的物理研究没有太大的直接帮助,

但高锟每篇论文、每次讲座的

幻灯片都是她设计和制作的,

包括1966年轰动世界的那篇。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不懂物理的黄美芸,

并不能完全理解光纤研究的重要意义,

她的支持完全出自对丈夫的爱,

一如四十年后,

面对患有老年痴呆的丈夫,

黄美芸所做的那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媒体曝出高锟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

他刚刚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

正顺从地听着黄美芸的“指挥”,

换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马甲……

病情严重时他的智商只有几岁,

但他的眼睛总不愿意离开黄美芸,

这是他唯一认得出来的人。

在家中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

黄美芸温柔地问他:

“你知不知道你是光纤之父?

而且获得诺贝尔奖了?”

高锟一脸茫然。

但当采访的记者向高锟

提起他的妻子黄美芸时,

高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是,她很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利无非是过眼云烟,

只有爱人才是一生的陪伴。

幸好高锟早就看透了这一切,

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研究申请专利,

有人曾说,

高锟要是握着光纤技术的专利权,

现在可能就是世界首富!

他却说: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

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

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他放弃专利,

为的是造福全世界的人民,

他接过诺奖,

他只记得妻子,

已忘记全世界……

2009,当这样一位患老年痴呆多年的

科学家突然被全世界关注时,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

他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

而世界欠他一个极大的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84岁的高锟在香港去世,

但他留下的,

是缔造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发现。

对于光纤这项技术,

高琨曾经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光纤是最好的,一千年内找不到

一个新的系统来代替它。

我这样讲,你们不应该相信我,

因为我当时也不相信专家的话。

高锟,以及其他科学巨匠们的成功经历,

都在用铁一般的事实

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前提是你必须要遵循它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高锟来说,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敢于质疑权威,

勇于投身实践,

甘于淡泊名利,

这是他个人的人生观,

也是一生的追求。

同样难得的是,不管是ITT公司

还是香港中文大学,他们对高锟的工作

都将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足够的自由度,

让他在巨大争议之下,仍然能够

坚持初心,矢志不移

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是对人的尊重,

也是对科学、对成功规律的尊重。

因为这种尊重,

所以才会有更多的高锟被发现、培养,

才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去造福人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程度,

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我们有理由相信,

将真正的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规律,

真正让科学的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让我们的孩子们和全社会

都把追求科学和真理

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没有任何国家、任何人

可以阻挡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

来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国最有人文情怀的文化微刊!有温度,更有态度!欢迎订阅~

-END-

热文精选:

以史为鉴:美日贸易战往事

剑桥大学博士万字图文:中国14亿人的口腹之欲,是如何被满足的?

中国宣布反制美国贸易战!抱歉,中国人不是吓大的!

美国新政府 | 联合国 | 驻华使馆 | 一带一路 | 国家部委 | 中国企业家 | 大使访谈 | 国际公务员 | 外交高翻 | 领导人出访 | 商务礼仪 | 外交发言人 | 国考干货 | 国别报告 | 海外官员 | 企业走出去 | 华人侨领 | 领事保护 | 外交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