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照片故事 | 电影《Australia》中的小孩诺拉,他是土著女人遭受白人男性强暴生下的混血儿。在影片中诺拉被殖民当局强行带走,送入白人的收容机构。

时区头条

澳大利亚国家道歉日的背后

每年5月27日至6月3日,为了纪念澳大利亚历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一是1967年公投,废除了对土著的法律歧视,二是有关土著居民土地权的“马波裁决”。澳大利亚将这一周命名为“民族和解周”。

澳大利亚国家道歉日“Sorry day”

其实这个节日还有另一个名字:国家道歉日,而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200多年前,从欧洲殖民者踏上澳洲大陆,澳大利亚土著就开始了遭受屈辱、驱逐和屠杀的“受难史”,进入二十世纪后甚至变本加厉。

从1910年开始,澳大利亚政府秘密执行了一项人种实验:改造土著儿童,即同化政策。政策规定当局可随意从土著家庭中带走混血的土著儿童。这些儿童多数交给教会和孤儿院抚养,而一些肤色较浅的孩子则被送到白人家庭中收养,接受同化教育。这些被带走的儿童,在孤儿院、寄养家庭中常常遭受虐待和凌辱,因为无法融入白人社会,对土著文化又很淡漠,他们的犯罪率是同龄普通儿童的3倍。他们因此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截止1970年,已经有约10万土著儿童及家庭遭受生离死别的痛苦。

“我们从来没听过“我爱你”这句话,所以,我们从来也没尝试过对家人说这句话,或者有这种感觉。”一位被带走的儿童Bringing Them Home在访谈记录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澳大利亚北领地的土著儿童 来源 | theaustralian.com.au

对于土著居民和托雷斯海峡岛民来说,澳大利亚的殖民历史以毁灭性的土地剥夺、暴力和种族主义为特征,也在两个种族之间割裂出一道道血肉模糊的伤疤。

二战后,反种族主义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国内外的质疑和抗议声音,澳大利亚政府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在1970年前后,多项废除土著歧视政策和保护土著权利的条例出台,“白澳政策”宣告破产,澳大利亚种族政策进入“多元文化主义”的新时期。但由于担心巨额赔款等原因,这部横跨两个多世纪“苦难史”的受害者却迟迟没有等到一个正式的道歉,而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直到2008年,澳大利亚政府才正式给出了“姗姗来迟的道歉”。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右三)在堪培拉举行的招待会上拥抱“被偷走的一代”成员。

2019年是澳大利亚国家道歉日的第11年,道歉能不能换来真正的“和解”,要交由受害者决定。在人类历史上,种族迫害与割裂造成的创伤总是难以完全治愈,就像奥斯维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不管过了多久,只要听到就会让人想到那沉重而心碎的黑暗历史。但这不能意味着加害者就能停止反思和道歉。是否真诚地认识到了错误,是否真正地做出了弥补的措施,甚至是否愿意说一句真心的“对不起”,对人类文明能否进步都有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我们可以看到,为实现民族和解,澳大利亚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步。

来源 | pinterest

比如今年的和解周里,蒙纳士大学的所有学生再一次学习了他们共同的历史、文化和成就,也探讨了每个人如何为实现和解作出贡献。他们了解的和解的核心是更广泛意义的澳大利亚社区与土著和托雷斯海峡岛民之间的关系。为了促进积极的种族关系,双方的关系必须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这是一个机会,使彼此有机会正视历史,这是走向一个相互理解、重视和尊重的统一未来的关键一步。

除了5月26日在蒙纳士大学克莱顿校园举行的升旗仪式和下午茶,还有莫纳什大学图书馆以三种形式呈现土著之声:艺术、印刷和数字的展览《土著人民权利:印刷品展览中的抗议》、演讲和电影放映等精彩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纳士大学“民族和解周”宣传海报

正如今年民族和解周的主题是“立足于真理,与勇气同行”,要想建成一个真正达成和解的社会,恢复土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能做到承认、承担历史错误,并拥有不断进行反思和弥补的勇气,才能把“道歉日”变成所有人都认可的“和解日”。

责编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