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收到一条微信,情况是这样的……
其实美国时代周刊曾在2014年使用「正念革命」作为杂志封面
华为也在健康APP里加入正念课程
诸多名人也早早加入正念训练行列。如全球对冲基金巨头雷·达里奥(Ray Dalio)坚持了42年冥想。乔布斯、艾玛·沃森和科比都有超过 10 年的正念练习经验。
Google、Facebook、Ford、Target等美国知名企业在员工帮助计划(EAP)里引入正念培训。
正念被哈佛商业评论文章称为新时代精英的“必需品”。
一、正念是什么?
“正念”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巴利文称为 Sati,1921年首次被译作英文 mindfulness。Sati 的内涵包括觉知、注意和记住。早期的修炼者们通过禅修、静观、冥想、瑜伽等形式修炼身心以期破除执迷,获得智慧与解脱。
正念概念从古典向现代发展的过程中,其宗教色彩逐渐淡去并衍生出更加丰富的精神内核。197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乔卡巴金为减轻长期疼痛病人的压力和痛苦,首创“正念减压疗法”MBSR。卡巴金指导病人通过这种内省式身心训练缓解心理压力、生理疼痛和疾病症状,并将正念定义为:
正念(Mindfulness),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投注于当下,不加评判地觉知一个又一个瞬间所呈现的体验,而涌现出的一种觉知。
通俗来讲,正念就是将注意聚焦于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沉浸于正在发生的环境与事件,以一种不刻板、非评判的态度去接纳所注意的内容。不对过去耿耿于怀、不为未来惴惴不安,只专注于当下,开放地、耐心地、仁慈地、宽容地接纳身体产生的所有情绪和想法。
1. 它是一种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包含自我意识的觉知或一系列与自我调节、元认知和接纳相关的心理过程。
2. 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特质。长期训练可以提升感觉、认知和自我参照意识,在面对压力和焦虑时,个体可以自然自发地调用正念状态,长期训练还可以培养具持久性的正念特质。
“在很多国家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它不可阻挡的趋势,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依据。”——乔卡巴金
卡巴金将正念引入医学、心理学、教育等领域,并应用到学校、企业、政府、法院、监狱和职业运动团队等主流公共机构,在近40年对于正念开创性的研究,正念减压课程已成为美国医疗体系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减压课程,同时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近年有关正念的科学研究论文呈指数增长。
1980-2017年关于正念的论文呈指数增长(来源于网络)
二、长期正念训练会改变什么? ——来自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医学的理论支持
1. 长期正念练习者和普通人在神经生理活动和脑功能及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众所周知,积极情绪更多激活了左侧大脑半球,而消极情绪更多激活了右侧大脑半球。抑郁症患者的脑电研究显示出额叶区α波的不对称现象。长期正念训练会改善额叶区不对称现象,即左侧活动显著增强,从而缓解抑郁、焦虑症状,防止抑郁复发。正念对于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维持情绪稳定性、增强主观幸福感和提高生活质量等也有重要作用。
2. 长期正念训练可以调节大脑神经电活动以促进个体的注意、记忆和学习。
研究发现个体正念经验水平越高,θ波和γ波波幅越大。而θ波和γ波正是提高创造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源泉。除此之外,在正念状态下,分心剌激诱发的P3a波幅减小,也就是说个体在正念状态下对分心剌激的注意加工减少,正念增强了个体抗分心剌激的能力,从而使个体的注意品质得到了改善。
3. 长期的正念训练会导致前脑岛、海马、前额叶和扣带回等脑结构皮层厚度或灰质密度的变化。这也是它改变个体感知觉和注意、记忆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保持身心健康的神经基础。
4.应用于医学领域:
(1)正念可以有效缓解慢性疼痛,辅助治疗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纤维肌痛等疾病。
(2)正念对物质滥用、进食障碍和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也有积极疗效。
三、正念的七个基本态度——卡巴金《多灾多难的人生》
1. 不评判(Non-Judging) :不对自己的情绪、想法、病痛等身心现象作价值判断,只是纯粹的觉察它们。
2. 保持耐心(Patience):对自己当下的各种身心状况保持耐心,有耐性地与它们和平共处。
3. 初心(Beginner's Mind):常保持初学者之心,愿意以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身、心事件的发生。
4. 信任(Trust):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5. 无为(Non-Striving, Non-Doing):只是无为的觉察当下发生的一切身心现象,不强求想要的(治疗)目的。
6. 接纳(Acceptance):愿意如实地关照当下自己的身、心现象。
7. 放下(Letting go):放下种种的好、恶分别心,只是分分秒秒的觉察当下发生的身、心事件。
四、 正念小贴士
1.选择一个安静且舒适的地方坐下来或者躺下来,背部挺直,肩部放松,然后缓缓地深呼吸,闭上眼睛。
2.关注呼吸的节奏。不要刻意在意或者改变呼吸的节奏,而要专注感受呼气与吸气的过程。
3.当脑海中产生其他想法意识到走神时,不要因为走神而感到挫败,也不要因此懈怠,只需关注思维的游离过程,并重新把思维带回到关注呼吸的节奏。
4. 每天正念练习至少5分钟,你会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