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导读:产业服务就是需要有价值的知识,也需要关键的有效信息,所以未来的企业服务,需要的是信息科技真正能够给B端赋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科技赋能的任务导向

互联网信息源是互联网数据的生产者,信息源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以及活跃度的提高,导致了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全世界数据总量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而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当属互联网数据。

未来的任务主要不是获取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是数据的去冗分类、去粗取精,提高知识发现的产出率。

成本稳定前提下提高数据质量

要在不明显增加采集成本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数据的质量。这就要求在采集互联网信息时尽量选择与研究领域紧密相关的信息源,减少不必要的数据采集。

如何获取相关性强、权威性高、时效性强的信息源,并能够及时有效地把信息源提供给科技情报研究人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T2B2C平台未来

T2B2C平台赋能模式是指 T端 具有整合C端资源的能力,能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T端向B端开放融合消费者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及产品服务的 平台 ,由B端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体验及粘性。

中美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巨大差异

中国平均一个中小企业的生存周期大概在2.2年,3年不到,美国的中小企业生存周期大概是七年,这样的差异可以看出来,中美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巨大差异。中国在2C市场的深耕力度大于美国,在美国市场,2C和2B的比例大概是6:4,中国的市场这个比例达到了20:1,可以看出中美在企业服务方面差距还比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中美在企业级服务市场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和美国企业级服务有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跨越了软件PC时代,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的创业时代,这点是非常大的区别。这对于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但是正是我们基于所谓“弯道超车”,使得我们在企业服务领域的商业思维不够全面,因为美国企业级服务企业考虑的问题非常多,我们跨越了这个阶段,让我们对于企业服务领域的积累程度要差很大一节。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

信息化最典型的客户分两种,一种是20人到40人左右的中小企业,另一种很典型的客户就是超过500人的中大型企业,这两种企业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客户量。20—40人的中小企业,这种来自于传统行业快销、零售、餐饮等,这种异地办公的,或者有销售人员到处跑的,沟通诉求很强烈,这种企业是我们现在最明显的一些企业用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大家都非常认可工业互联网,加大对To b市场的渗透,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已逐步从消费者端(简称C端)转移到企业端(简称B端),预计到2025年,该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达到40至50万亿元。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信息化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渗透到行业的深度发展时期,成为赋能B端的技术力量,加速助力行业转型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服务企业需要成为运筹帷幄的谨慎乐观者

为什么需要运筹帷幄,因为企业服务不好做,企业的问题都是难题;为什么需要谨慎,因为这个赛道都是“坑”,为什么要乐观,因为这个赛道到处是机会。

2B是死磕下来的生意

2B这种生意应该更具商业思维,因为2B服务很重要的点就在于你是否能够找到你的B端用户,B端用户很多情况下是一家家磕下来的,并不是通过产品和技术吸引到的。中国所有2B企业全部都是有地推和渠道的,为了抵达他们终端企业客户,必须要依靠渠道或者是地推人员一家一家扫,成本是巨大的,而且市场很多时候是靠口碑相传。免费、云端销售的策略也仅是辅助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B端需求也不尽相同

B端企业业态众多,需求各异,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企业需求比C端用户来得更复杂、更多元。也就是说,服务机构的产品要足够专业,解决方案要可定制化,最关键的是,服务机构可能要比客户更懂其所在的行业。

技术来深入精细化的“因人而异”

2B服务需要做到比用户更“理解”自身的需求,早期还是通过简单的用户调查问卷来确定用户收益、风险和期限,如今做到利用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通过综合成千上万个维度的数据,建立一套复杂的数学模型帮助用户个性化匹配服务供给,并根据用户后续行为做到实时动态调整,真正做到深入精细化的“因人而异”。

AI还需更上几层楼

AI推理、思考、联想等智力功能与人类大脑相去甚远,目前,AI的发展水平整体上只能算是处于“微智时代”。要想让机器成精,AI还需更上几层楼,恐怕要更待些时日。虽然只是微智时代,但并阻挡不了“AI+”对行业的颠覆,目前应用型技术层出不穷,可以预见人工智能与产业应用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结合。

目前的AI技术应用多数着眼于B端市场,为企业提供服务。B端市场无疑是创业最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充分发挥AI的工具性,提升效率和体验。人工智能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创业项目增量降低,创新鸿沟已经出现,死亡瘟疫开始蔓延,泡沫依然扩大,下一步创业者和投资者怎么走,着实需要冷静思考,事实就是如此残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