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冲淹的名句。从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对这句话印象深刻。然而范仲淹可不是光这样说说而已,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对文学的贡献非常大。而且范仲淹做了一件影响千年的事。这件事一直从北宋延续到民国,非常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幼年的时候就丧父了,而他的母亲无奈之下改嫁长山朱氏。所以范仲淹之后改名朱说。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改嫁了,所以小时候的范仲淹对这些事并不知情。1011年,范仲淹得知自己的家世,伤感不已,他决定辞别母亲,去外地求学。范仲淹投师戚同文门下。经过数年的寒窗苦读后,范仲淹已读懂儒家经典的要义,他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此时的他被委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范仲淹很孝顺,当时的他已经有了朝廷的俸禄。范仲淹就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为母亲养老。范仲淹为官正直,刚正不阿。后来升为文琳郎。天圣五年1027年时,范仲淹在南京为母亲守丧。当时晏殊恰好也在南京留守,他听说范仲淹很有学识,就邀请范仲淹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范仲淹任教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范仲淹性格直爽,爱国,他希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在苏州期间他兴建学堂,为的就是让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上书。范仲淹一生都在当官。在过去,到五六十岁很多人就辞官回乡,安享晚年了。但是范仲淹却不一样。范仲淹晚年是在杭州为官,那个时候的他刚过了花甲之年。当时范仲淹就在杭州买了一个大宅子,很多人都以为范仲淹要在这里养老。其实不然。范仲淹买下这个宅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安享晚年,而是为了办义庄。他做的是一个慈善机构,范仲淹用自己这么多年当官的俸禄办了这个“义庄”,后被称为“范氏义庄”。所谓“范氏义庄”,就是范仲淹购买良田以收租米,然后用来赡养范氏的族人,购买大宅用来供范氏族人集中居住。说白了就是为范氏族人提供最低的保障。范仲淹刚办完义庄没几年就与世长辞了。范仲淹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的义庄却没有因为他不在了而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的这个义庄就像家族传下来的组训一样,从他的儿子到孙子,再到重孙、玄孙,一代一代的以创办好义庄为己任。所以义庄不仅没有倒,还屹立了千年,一直到民国的时候。这个义庄不仅给范氏族人提供吃住,还供他们免费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在这买下了一千亩的田。这些田不是给范氏族人耕的,而是出租给范氏族人以外的人。而且租出去是不收租金的。他们收的是租米。这些收来的租米,就是范氏族人日常的吃喝。而且这些米不管是夫人也好、穷人也罢都会给发放。而且对于没有经济收入再婚的妇女就更应该发放了,而且不能歧视她们。范仲淹这样做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范仲淹的父亲走的早,母亲没有经济能力,所以只好抱着范仲淹改嫁。母亲改嫁后,范氏族人对他们并不友好,甚至经常歧视他们,所以范仲淹的童年过得很不愉快,他不想让更多这样家庭的孩子过得不愉快,所以他就定了这样一条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一生在文学上的创作颇高,但遗憾的是范仲淹的词只存世了五首。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是经典,脍炙人口。范仲淹的一生非常爱国,而且他体恤民间疾苦,他的词反应了边塞人们艰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除去外敌的决心和意愿。范仲淹在教育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他努力兴学,为北宋大量的培养人才。他完善了一套教育体系,加强了教学管理。他不管是身处哪里,都心系国家大事,从他的《岳阳楼记》中就可以看出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不管他在哪都把这些事为己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编认为,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更是北宋的大慈善家。别人晚年都去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在自己晚年还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北宋的慈善家他当之无愧!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