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结论:对个人来说觉得社保是否越少越好的关键在于这个差额能否落到自己手里自由支配。能则越少越好,不能则越多越划算。

一、 实发和最低缴纳的退休后待遇差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5月1日起企业养老由20%调整为16%。个人缴纳比例保持不变,仍为每月10.5%。

假设月薪10000元,按现行60岁退休时缴纳30年计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全国缴费比例基本相同,故缴纳基数不同导致的缴纳值之间的差异不以各地经济水平的不同而改变。

分别取退休时全省平均工资3000,5000,7000(基本对应西部、中部和东部的经济水平)来计算退休后的养老金数。(注意:社保缴纳时比例是10.5%,但领取时只计算养老账户8%里的余额累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个人账户:月领取额=缴纳基数*0.08*12*年数/169。

基础账户:月领取额=(平均工资+缴纳基数)/2*0.01*年数。

月差额=基数差*0.0119*年数=7000*0.0119*30=2449

几个发现:

1. 个人账户同一基数是恒定的不随平均工资变化而变化,不同基数间的差额恒定

2. 基础账户随着平均工资增长而增长且不同基数间增长数值相同,因此不同基数差额也是恒定的。

3. 不同基数之间的缴纳差额和领取差额都是固定的,不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 相同基数缴纳在各地的领取水平有差异但差异很小(平均工资每增加2000月度养老金只增加300),但由于低基数者的退休金中基础账户比重较大所以低收入者受退休地经济水平影响最大而高缴纳基数者影响最小,这也是统筹基础账户设立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高收入者补贴低收入者,社保制度对低收入者更加友好。所以对低基数者最好能到经济发达地区退休获得更好地保障而对高基数者你退休时是处在东中西部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

5. 缴纳值(或缴纳基数)对养老金的差异影响非常明显(本例中缴纳值差735领取值差2499)。

最终结果:每月多缴735元,导致退休后每月多领2499元。看起来确实是缴得越多领得越多而且是数倍的领取差异,差距确实明显。但是

二、名义上每个月多领钱真的划算吗?

但是领取月数只有139,而缴纳月数却有3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地区经济间的差异,不同基数间累计领取的差额固定为347361元,而30年的累计缴纳差额为264600元,如果不同基数间缴纳的差额一直落在自己手里自由支配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少领只有8万元。而假如这30年少缴的钱如果用来储蓄则会变为40万元(按年利率3%计算,买国债收益会更高)。很多人觉得社保缴得越少越好的关键就在于这个差额可以落在自己手里自由支配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并没有想那么远。然而通过我们的计算对少缴值和少领值进行比较发现自由支配差额(如果允许)更加划算。

实际上个人账户里余额也是有利息的,而且政府规定利率高于银行存款。事实上利率很恐怖,2016年记账利率8.31%,2017年记账利率7.12%,远远高于存款利率。但这个不是常态无法设置模型计算。

我们再设置一档7000的缴纳基数来比较缴纳值与领取值的差异并计算领取缴纳比,结果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自己少缴并不吃亏,但应该看到每月315元的缴纳共缴纳113400元共能领到21万到29万,每月1050的缴纳共缴纳378000元能领到4622元共领取55万到64万元,低缴纳基数高经济水平的倍率更加明显,而这个领取的差额则基本来自统筹账户,包括企业缴纳部分财政补助部分和社保基金国资划转等等。所以在差额能落到自己手里自己支配的前提下个人社保缴得越少对自己越划算的同时低收入者确实是缴得越多越划算。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个不同基数间的缴纳差额能否拿到自己手里,可以多缴但选择少缴差额在自己手里自由支配更加划算,而对没有差额可以操作的穷人来说越多越好。

二、 延迟退休后的模型如何?

将退休年龄设定为67岁,领取月数对应调为84缴纳年数调为37.其它基数假设因素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延退模型下原有的各种结论依然成立,但领缴比下滑严重。这是因为个人账户的钱不管延不延退都是足额返还给个人账户的,但基础账户一旦延退享受的时间就不断缩短,多领的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在67岁模型下不用计算利息多缴值和多领值已经相差无几。再次佐证在差额能落到自己手里自己支配的前提下个人社保缴得越少对自己越划算。

四、那些真正影响信心的东西

本回答中所采取的数据都只是一种特例,实际情况会复杂很多,但大致方向和结论不会差太远。

现在的社保制度和政策对流动就业者非常不友好,尤其是现在流动率居高不下的职业习惯背景下。全国社保联网提了多少年了一点动静都没有,社保联网十年内完成都不乐观,任何一项改革只有受益的力量大于受损的力量时才能继续下去,而社保联网的受益人却没有发言权真正的利益相关者没有实行的动力。户籍仍然是制约很多人的卡,至于双轨制就更没有解决的可能了,革自己的命成功率为零。

中国的社保制度因为历史较短等原因还没有积累充分就赶上了老龄化加剧和新生儿数量锐减,现在每年靠年轻人交钱供养现在的老年人就已经入不敷出,从人口结构、生育情况来看未来的社保形势一点都不乐观。个人账户做实因为空账运行根本无法执行,个人权益账户上的金额只是数字,个人企业每月缴纳直接进入统筹账户发放当期退休金。

《关于2017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2017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843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总支出486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本年收支结余9784.5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75348.58亿元。

然而其中财政补贴12192亿,也就是说2017年社保基金没有财政补贴是赤字运行的。而2013年已经出现的劳动力拐点叠加老龄化加重赤字会越来越严重。

对现在三十岁左右的人来说三四十年后的事情太过虚无缥缈,可能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远远不如当下拿在手里的钱实在。而且对中下层来说每月超过10%的这一笔强制储蓄有时可能确实非常急需,对改善生活至关重要。

目前延退方案是从支出端削减来解决问题,试想67岁退休再活6年不到就到了平均死亡年龄,人生真的没什么意思。而社保基金本身的股市投资和国企股权划转社保基金则是从收入端着手进行改革,只要不否认问题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就不那么可怕。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社会保障支出我国也会慢慢开始经历,至于大规模的生育鼓励政策也不会太远,拖得越久以后的形势越严峻。

再说一遍结论:对个人来说觉得社保是否越少越好的关键在于这个差额能否落到自己手里自由支配。能则越少越好,不能则越多越划算。

养老金领取有两个账户组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
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金额=个人账户的储蓄额÷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个人账户的储蓄额,就是你个人每月承担的8%部分,常年积攒下来而来的钱, 计发月数其实就是大概估计了退休之后还能活多少个月。国家人社部给出的数据是,50岁退休计发195个月,55岁退休计发170月,60岁计发139个月。这个数据是根据平均死亡年龄统计出来的大概平均值。目前已经有延迟退休的政策出台,计发月数会跟着进行调整。
基础账户:
基础养老金领取金额=(全省上年度员工的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员历年缴费工资指数的平均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