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深蓝导读:县域经济的创新一直是难点,难到几乎被边缘化的地步,如何将县域经济的创新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 (1)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把握"要素供给"的发力点;(3)培育"聚力创新"的共振带;(4)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释放创新驱动的新动能。提高县域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需要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向县域转移转化。人才、技术、政策、资金……如何让这些创新资源在县域集聚并发挥作用,是县域创新的重要课题。

县域经济需要“接地气”的创新驱动战略,因为他们清楚自己不是为创新而创新,都是围绕实际的需求才能够有创新的结果,这就要求吧县域层面的创新发展一定是针对各自县域特点找准需求定位。那么县域经济的活力主体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如何突出这些创新主体地位,需要政府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企业,共同寻找选择更好的创新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县市创新驱动的“油门已经踩到底”,但是“车速”总是提不起来。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创新资源要素在县域集聚并发挥作用,是县域层面实施创新的难题,也是亟需突破的关键所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可《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支持县域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始向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意见》提出,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县域经济的创新一直是难点,难到几乎被边缘化的地步,如何将县域经济的创新工作做的有声有色,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需要 (1)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把握"要素供给"的发力点;(3)培育"聚力创新"的共振带;(4)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圈。

县域层面创新有啥不同

在县域层面实施创新驱动不可能和大城市一样,多数县市受访人士都强调,在县市搞创新要“对症下药”,跟着需求走,得“接地气”。既然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末梢神经”,县域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就不可能和大城市一样,那么县域层面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呢?在采访中,大多数县市都强调要“对症下药”,跟着需求走,得“接地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县域创新发展一定要针对县域特点找准需求定位,从县域层面来看,创新驱动主要应集中于“双创”能力的培育。

县域创新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管理、商业模式等需求,根据需求匹配科技力量,增加县域的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机构,集聚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人才,增强“双创”驱动力。县域创新还涉及科技普及,包括科技知识、科技政策法规、科技技能等3个层面。基层群众需要和相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新。

尤其县域创新没有标准模板,需要因地制宜,关键在于基层科技部门将如何参与地方中心工作,参与地方主导产业及未来新兴产业之中去。

如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方面,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有多少是来自招商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多少来自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来的企业?有多少来自双创培育?针对企业的不同特性,帮助企业对接产业资源,发展壮大。

县域需要经济社会事业运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目前最需要的是关于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建设的创新、社会事务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创新。

应该不拘一格创新使用人才,把有责任心、有使命感,工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人才选拔重用起来,着眼实际能力,少些条条框框限制;建立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招商引资机制,着眼于怎么招,招来怎么办?针对中梗阻如何提供更好的行政服务?等等;

结合形势发展需要,管理和服务对象的需要,调整社会事务管理部门的行政运行机制,体现主动性、合理性、效率性。以上关键还是人才使用机制上的创新,这是前提,是根本。没有创新型、能干事、干实事的领导干部,没有高素质的骨干人才,不管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都无从谈起什么有效的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才是“接地气”的创新

县域层面的创新活动更多地是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为地方转型升级发挥作用的创新最有生命力,县域层面的创新活动核心更多地是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为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转型升级起到促进作用的创新,才是最有意义、最有生命力的创新。

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来构建符合县域实际的创新链条,丰富产业链和打通产业链。比如扶持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搭建创新链,实现模式创新,要瞄准产业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

只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上去了,县域经济才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比如县域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创新就大有可为,可以以“绿色食品+基地+合作社+农户+旅游”的模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