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林风从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了,集颜值高、学历高、专业好于一身的她,成为众多单位争抢的对象。面对频频伸来的橄榄枝,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以下简称“福外”),执教于三尺讲台。

“福外最吸引我的,是它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每一位教师可以在这里找到精进的潜力和动力。”林风由衷地说,入职以来,她清晰地听到自己成长的声音。林风在教学的同时,得益于学校的栽培,于2017年取得了外语专业博士学位。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林风的成长,是福外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自创建以来,学校董事会以人才强校为根本,通过创新人才“引、培、聘”激励机制,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层次,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培育和引进博士近100人,41%以上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闽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近30人。

内培外引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渐恢复,近年来显著发展,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较之于同期公立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处于规模较小和发展不足的初期阶段,自有师资力量的不足,成为一大掣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创始人认为,唯有良师,方有良校。学校创建之初,就矢志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全力支持教师上职称、读博士、国内外访学进修、参加教学和学术交流,为教师构筑“工作有平台、生活有尊严、发展有盼头”的舞台。仅2018年,校内就开展师资培训43场1300余人次,还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研修、访学和攻读博士,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学历水平,现有在读博士47人。

“我读博的3万多元学费,学校全部帮我支付,还特别减轻了我的教学量。”林风老师说,正是缘于福外对教师如此“礼遇”,让她在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福外。与林风老师感同深受的,还有理工学院的叶福兰老师,这位“80后”信息系的系主任,自2004年执教于福外以来,被学校多次送到国内外培训打磨,能力得到快速的提升。

在强化培养本校人才的同时,福外创始人以前瞻的视野,不断引进各方面高端人才。学校推行引进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制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引进、管理、服务模式;强化校企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全职聘用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大力拓展台湾师资聘用。仅2018年以来,学校共新引进博士20余人、高级职称10余人;具有“双师型”资质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50%以上。分别柔性引进了“长江学者”领衔的财金团队,“闽江学者”领衔的艺术设计团队,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领衔的大数据团队。

“学校对人才的重视,也让我们台湾教师深受吸引。”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邱凤梓副教授说。去年9月,邱凤梓副教授从台湾来到大陆加入福外,推动学校与长乐纺织企业形成全面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筑巢引凤 为有源头活水来

在福外,副教授李为博士是个大忙人,她身兼云集智谷创业导师、福建致公经济研究院院长等数职。她时不时现身学术论坛现场,隔几天又在乡村考察调研,有时又在海外培训进修。这名行事风风火火的“湘妹子”,早在2016年,她的建议便被融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获得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问计求策一等奖,为全国民办高校唯一和福建省高校唯一,并作为福建省唯一获奖代表现场接受国家发改委领导颁奖。

福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和李为一样,有为有位,有位更有为,一路走来激情勃发。福外的创始人认为,要打造一流的师资,还要有一流师资长袖善舞的软机制和软环境。为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和提升办学水平的要求,学校探索教师精细化分类管理规律,健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强化岗位意识和岗位管理,突出专业职责和履职实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进一步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激发工作动力,学校修订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薪酬管理办法》,并于2018年9月起正式实行,全面提升了教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学校每年薪酬总额增加逾2000万元,全校教职工人均薪酬每月提增额达2000元至2500元以上。

更让福外教师引以为豪的是,学校于2014年正式获批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是全省唯一开展试点的民办高校。试点以来,学校250多名教职工进入试点行列;同时,学校建有专门的教职工餐厅,提供365天免费三餐。

“我想,我这辈子都会在福外,当一名幸福的老师!”叶福兰老师自豪地说。这也是福外所有教师的心声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