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20年代从欧洲大陆到南美,足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单调生活的重要手段。这种对足球的狂热并没有传染到中国,当然也无法传染到大连,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连足球的的确确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连最早的一支足球队,就是在二十世纪20年代刚刚开始的时候宣告成立的。要说清关于这支足球队的成立还得从大连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傅立鱼先生说起。
傅立鱼(1882-1945)字新德,号西河。祖籍安徽英山县出身贫苦。清朝末年曾入免费学堂读书,因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得以官费赴日本留学,毕业于明治大学分校。留日期间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后回国参加辛亥革命。随即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参事。同盟会联合其他政党改建国民党后,他曾负责国民党北方党部的宣传工作1913年,傅立鱼因创办《新春秋报》激烈倒袁受到通缉而亡命大连,时任《泰东日报》编辑长。在大连傅立鱼目睹了旅大人民当亡国奴的辛酸与屈辱,激发了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抱定“以身殉道之志”,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认为“大连一埠中华青年”,“不乏志趣远大,资质聪颖之士”,只是由于“无公共修养机关,遂使此多数可敬、可畏、可爱之后生,孤陋寡闻,玩愒时日”。他决心成立中国人的教育修养机关,以改变旅大青年“孤陋寡闻”的状态,遂“与同志相谋,发起大连中华青年会"。
1920年7月1日,大连中华青年会成立。它是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大连,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公开的爱国进步的文化教育团体。它在章程中规定:“本会绝不带政治宗教色彩,专以辅助青年发挥德育、智育、体育,养成高尚优美之人格,服务社会为宗旨”,是不受外国干涉的“我中华民国独立自创教育机关”。
傅立鱼要求青年会做好两件事:一是向人们灌输文化科学知识,二是增强人们的体质,使大连人民“身体强壮、精神刚健"。他认为“民族兴亡之理,国家盛衰之迹,系于国民元气之消长"。开展体育运动成为青年会一项重要工作。青年会专门设置了体育部和武术部,体育部负责游泳、球类、田径等活动的开展。
最早开展的是游泳运动。青年会成立伊始便在老虎滩举行海水浴典礼,年纪最大的参与者就是近40岁的傅立鱼。这次活动虽然只吸引了15人,但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大连人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体育活动。《中华青年会会刊》曾这样记载当时的兴旺景象:“年岁稍长,服务社会的人……职业方毕,相率来临,翩翩济济,肃肃雍雍,学英文的,学日语的,研究国文整理国故的,练习武术锻炼身体的,阅书的,看报的,打球的,蹴鞠的(即足球),熙来攘往,拥挤不开……每天白昼夜间,总是闹盈盈的。”
1921年3月10日,在宋子仁、吕健生的建议下。中华青年会成立了大连最早的一支足球队——中华青年会足球队,简称中青队。全队37人,除宋子仁和外商太古洋行的蔡寿山外,都是青年学生,其中一半是不足10岁的小学生,从树茂、孙广琛、孙广瑞、王光普、周维璞、高常俊等就是当时的儿童队员,以后成长为中青队的主力。球队成立后,主要在敷岛广场(今民主广场)进行训练和比赛。比赛对手起初都是一些临时拼凑的球队,实力较弱。以后中国人创办的中华增智学校、印刷工人联合会、中华工学会也相继成立足球队,比赛的激烈程度才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日本当局开办的沙河口公学堂、西岗公学堂、伏见台公学堂、土佐町公学堂也纷纷组建足球队,大连足坛至此开始热闹起来。
中华青年会足球队组建之初,条件相当艰苦。经常与中青队对垒的球队中有一支印联队。它名义上是大连印刷工人联合会的球队,其实工会并拿不出钱来支援,费用全靠队员自筹。大连日报社的李彬老先生曾回忆过当时球队的窘况:“印刷工人工资很低,不少人每天只挣三角钱。他们舍不得坐上下班时三分钱一次的车,却心甘情愿地每个月缴两三角钱给球队。有些老工人虽然不踢球但看球队经济太困难,也经常支援几个钱。这些钱主要用来买球和运动服。运动服只有十几套,每次比赛结束由队员带回家洗净晾干再缴回队里准备下次比赛用。平时练球很少穿运动服,球鞋则是队员们自费订做的,每双四五元钱,鞋店允许队员分期付款。”
中青队成立翌年,即1922年日本当局建立了专门的体育机构—满洲体育协会,并于1923年12月4日在大连组织了“全满足球大比赛”。这是大连足球首次与国内其他城市球队进行比赛和交流。当时的参赛队有奉天医大、旅顺工大、大连西人团等外籍球队。中青队是惟一的中国人球队,自然格外吸引大连市民的目光。但由于组队时间短,中青队在比赛中一场未胜。大连人把它看成是关乎民族荣辱的大事,引以为耻。这激发了中青队队员在日后比赛中奋力拼搏的斗志。比赛结束后中青队认真总结了经验加强了对抗性训练,增加了与中国人球队比赛的次数球技日进。
1925年5月23日中青队再一次与旅顺工大队遭遇。卧薪尝胆一年多的中青队队员奋力拼搏,仍以一球之差落败,未能洗却前耻,但实力是明显增强了。一方面中青队的队员为又一次输给外国人感到懊丧;另一方面以南华足球队为代表的中国足球队却在马尼拉大显神威,最后一场以5:1狂胜东道主菲律宾队,捧得第七届远东运动会足球比赛冠军奖杯。远东运动会是美国人布朗促成主要由菲律宾、中国、日本三国参加的一项国际比赛。从1913年开始每两年在三国轮流举行一届。到1925年正好举办了七届。除第一届的足球冠军由菲律宾队获得外,其余各届冠军均被中国足球队收获囊中。直到1934年远东运动会解体,足球比赛的桂冠也未旁落。当时的中国足球水平在整个东亚可谓首屈一指,睥睨一切。
第一次出现在远东运动会上的李惠堂表现尤为出色。对菲律宾队一战中他一人独进三球,为中国足球队赢得六连冠立下了汗马功劳。正是在这届运动会上,他因技艺超群而被当地的英文报纸誉为“亚洲球王”。李惠堂是广东五华县人,自幼酷爱足球由于家境贫寒,只能以柚子为球光脚苦练,后加盟香港南华足球队。他先后在1925年、1930年、1934年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并担任后两届中国足球队的队长。李惠堂踢球的绝招是在快速带球中突然起脚射门,对方往往猝不及防。他43岁才告别球场足球生涯总进球数超过1000个。
1925年的大连足球还处于童年时期,当然无由催生李惠堂式的顶级球员,但它克服种种困境顽强地成长着,并通过各种方式磨炼自己。1925年10月3日中华青年会体育部邀请东北的几支球队和山东益文学校队来大连参加比赛,还邀请了东北大学的马惠吾先生担任评判长。中青队获得第二组第一名,但在决赛时负于山东益文学校队。这是大连足球与华北足球的第一次碰撞和交锋,华北足球相对成熟的打法和风格开拓了中青队队员的视野使他们受益匪浅。
中青队的成长壮大很快引起外轮船员的注意。带着些居高临下的态度,当然也带着些远离家乡的寂寞,他们走下轮船向中青队挑战。年轻的大连球员毫不畏惧,披装上阵,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与这些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进行较量。开始双方互有胜负,渐渐地外国人招架不住了,屡吃败仗。尴尬的外轮船员为挽回面子就组织几条船上的人一起迎战中青队,但“联合舰队”仍然连道败绩。1926年6月15日,中青队以61大胜英商太古轮船队;6月21日,又以21胜日本基督教青年会足球队;9月1日和9月28日先后再以2:0、5:0的绝对优势力挫大连第一中学日本学生足球队中膏队的不断胜利,在大连人中引起了轰动。球场附近的居民,每逢比赛便给队员们端豪送水,赛后则拥向球场向中青队热情祝贺。当时中华青年会的一份材料上写道:“旅大各团体及欧美各国轮船上之白种足球健将莫不知本会体育上有相当之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