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很安静,世间蒸腾一片。

街道上,游行队伍缓缓前进,步伐不快却坚定。“宁为救国死,勿做亡国奴”的标语摇摇挂起,抬头可见。学生激昂的演讲自肺腑而出,感染着每一个人……

回想起近日的种种,蔡元培心中十分忐忑

桌子上,一纸书文搁在眼前……他不愿也无法阻止学生的爱国之举,更不愿屈就于腐败无耻的北洋政府。

想到这里,他转身便向外走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蒙蒙亮,街道很安静。没有人会想到,昨日还在为救助学生奔波的蔡元培,会在今天悄悄离开。

1.辞职没有对错,不过听从本心

那是一个充满屈辱的时代,还好,也是一个奋进求变的时代。

1894年,西方列强轰开古老帝国的门禁……强盛的海军被击溃……

一纸传来甲午战败的消息,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小岛国打败,时任翰林编修的蔡元培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他写道:“韩、魏于秦,宋于金,不如是之甚也! ”

面对屈辱,国人思变。

可声势浩荡的“维新变法”坚持了不过百余日,就以康梁远逸,六君子被杀惨烈收局。

蔡元培十分痛心,决心辞职,告别官场,投身教育。

夜渐深,蔡元培迈出朝廷的“大门”,他微微抬头,这“盛世威压”让人有些喘不过气。蔡元培似乎有些明白了,原来自己根本不属于这里……

1898年底,蔡元培来到绍兴,就任中西学堂总理,也就是校长。不久,“学堂新派”遭到干涉,他随即辞职。

当蔡元培再次怀揣起希望继续任教,却遇上了学潮。1902年,因为支持学生退学,他无奈又辞掉了南洋公学教习。

1912年,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为了抵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他向袁当面提出辞职。袁世凯以“我代四万万人坚留总长”相留,蔡元培脱口而出:“元培亦对四万万人之代表而辞职”。

风雨飘摇的世道,辞职是他的态度也是手段,他无数次想要守护的,便是个人的价值信仰和操守。

一切没有对错,不过听从本心。

2.没有“架子”北大的校长

一九一七年,北平的冬天出奇的寒冷。

蔡元培来到了国立北京大学。

彼时的北大,说它黑暗腐败也不为过。官二代富二代聚集于此,学生们经常风月场中寻欢作乐,拉帮结伙共谋官职。教师队伍也是鱼龙混杂,所授内容陈腐愚昧。

学不是学,师不是师。

蔡元培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北大。这个没有“架子”的校长,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终于让北大焕发新生

各类刊物有如雨后春笋开始涌现,学术自由的空间和氛围形成。学校主办的《北京大学日刊》,教授主办的《新青年》、学生主办的《新潮》,甚至有顽固守旧分子主办的《国故月刊》……这些都彰显着蔡元培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

可惜,在那个时代,自由之路注定荆棘载途。

北洋军阀政府和一切顽固守旧派视这样的北大为异端和洪水猛兽,视蔡元培为始作俑者。

水火难容,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亦无法避免。对抗中,旧势力率先点燃了战火,一封封对新文化的宣战书接憧而至。

蔡元培,作为“新北大”的缔造者,首当其冲。他却毫无畏惧,在《新青年》发表《洪水与猛兽》予以回应,他用洪水喻新思潮,以猛兽比作军阀,对守旧顽固份子进行劝说,对于腐朽思想他毫不客气:“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新旧冲突就这样愈演愈烈。

最终,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场思想革命的斗争彻底被点燃了。

3.“辞职”不断上演,“挽蔡”深入人心

在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些年里,他提出过太多次辞职。

但他的辞职,反而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挽蔡”运动,也让“北大校长非蔡元培莫属”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四之后,他的辞职信面世不过一日,北大的教职员率先向教育部请愿:“如蔡不留,即一致总辞职”。紧接着,北京各教职联合会,全国各地教育会与学生联合会纷纷发声,直言誓与北大共进退。短短数日,挽留蔡元培竟已不再是北大一校之事,而成了全国青年和学界的大事。

声势浩大五四运动也并没有因为蔡元培的离开而有所减弱,反而如燎原烈火一般迅速席卷全国。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不绝于耳,参与主体从学生扩散到了全国广大市民及工商人士,工人们的罢工运动更是让北洋政府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愈加猛烈的爱国运动让北洋政府压力剧增,最终不得不做出妥协。六月十日,北洋政府罢免曹、张、陆三人职务。六月二十八日,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一场伟大的运动缓缓落幕,但新思想的种子萌发新生,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在那个时代,平静是一种奢侈。大总统徐世昌宣布胡仁源署理北大校长的消息一出 ,“挽蔡运动 ”随即便出现了新一轮的斗争。

北京各校校长和学生要求蔡元培返校复职,并表示要坚持到底。

蔡元培对此深知,当时更有胡欲分裂学界团体、分裂大学的消息传出。六月十五日,蔡元培发表了《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以退为进,向政府施压,力求能尽快恢复五四前的教育界状况。

四方的压力致使北洋政府不得不知难而退,7月23日,蒋梦麟以蔡元培个人代表的身份,代理蔡元培主持北大。

至此,因五四而起的“挽蔡”斗争亦告一段落。

“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往后的日子里,辞职依旧在不断上演,蔡元培始终难以与腐败的北洋政府合作。

一九二三年,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干涉司法独立,蔡元培忍无可忍,向总统府请辞,并发表《关于不合作宣言》。虽未获批准,先生却已挥袖离去。直至一九二七年,蔡元培北大校长的名义才被取消。

十年北大,犹记得那年隆冬,那个顶着严寒,只身来到北大的身影。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代理司法部长,坚辞国民政府检察院院长,坚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至一九三五年,蔡元培已是六十三岁的老人了,那一年,他辞去本兼各职计二十三项。

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人。

——杜威

一次辞职是一次理想的幻灭,一次就任又燃起新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蔡元培来说,辞职,是一种态度。

更是他激荡起伏的一生。

作者:鹰空

本文为网易新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