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363个字,15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2019年3月27日,一个名为“996icu”的网站仓库横空出世,其关于“996icu”的新型定义——“工作996,生病ICU”受到了大批程序员的共鸣与广泛响应,在GitHub上不断被“加星”。

一小时破1k star,2小时破1w star,这个项目一路高歌猛进,一举占领了GitHub的排行榜第二名,打破了 GitHub 的最快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收到20万点赞势如破竹妄想“绝地反击”的抵抗,最终被资本家打压与屏蔽而匆匆落幕。

但从国内程序员组团“起义”的这一次大爆发上,不难看出他们对于“996”,积怨已久。

01

996的进化史

说了这么多,却还没说,这个令人生厌的“996”,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朝九晚九,周末单休,这就是“996工作制”的含义。

但在很久很久以前,996并不是996。

  • 来之不易的“八小时工作制”

200多年前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的工人阶级每天需要工作14至16个小时

在资本家的压迫与剥削下,他们学会了反抗和斗争。一次“五一大罢工”让他们获得了“一天工作八小时”的权利。

此时国外的工人们得到了解放,而我国还处于封建时期

直到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八小时工作制”才被传入中国。

1994年,我国通过《劳动法》用来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每天工作不得超过8小时,并且规定了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0个小时

往后很长一段时间,朝九晚五(955)成了上班族的日常和标配。

  • 横行无忌的“996工作制”

后来,工人们用鲜血与汗水换来的八小时工作制,在中国产生了“变异”。

在我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各家互联网公司有了一种潜规则:隐性加班。创业时期的公司工作量十分多,人手却不够,996的工作制就变成了这些公司压榨员工的手段。

但真正让“996”成名的,还是我们熟悉的“马爸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阿里在全员all in无线时第一次提出了“996”这个词,也真正将朝九晚九,周末单休的的工作模式真正落实

此后,“996”在互联网行业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6年,有网友在网上爆料58同城实行996工作制

同年,华为被爆要求员工进公司前需要签订一项自愿放弃加班费的协议。

到了如今,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们开始肆无忌惮地讨论起996工作制并对此表示支持。

而长期加班的不只有互联网行业,包括传媒、广告、金融等在内的行业,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工作制也成了奢望。

02

“精明”的资本家:996不过是在竭泽而渔

  • 996本质是资本家的剥削

令人疲倦的工作时间以及与工作时间并不匹配的报酬,996工作制的本质其实是资本的剥削和由此产生的社会阶层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行业渐渐进入了“寒冬”。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资本家将他们的真实面目渐渐显露出来,尽可能榨取每一名劳动者的全部价值与精力,并且,不愿支付额外报酬

关于这个现象,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就有过解释。员工的剩余价值,简单来讲就是“由工作者创造的,却被企业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资本家们往往认为加班就能从员工身上压榨出更多的利益,可是从这个放方面暴露出来的却是,事实上他们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提高公司的效率和生产力

  • 996式加班只是在竭泽而渔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形式的加班为公司“创造价值”,其实是在透支员工的生命

在2010年,《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每天都加班超过3个小时的人,更容易失眠、忧郁和焦虑。同时,患心脏病的几率会比常人高出六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过度加班对于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着这一点上,日本的“过劳时代”成了典型例子。

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日本行业都有一种“工作至上”的工作狂心态。

年轻时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到老却一无所有,这种“过劳”模式吓退了年轻一代。而如今,日本的年轻人们不再愿意奋斗

社会学家李春玲分析过此事:“过劳”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今天的“低欲望日本”

有的年轻人看到上一辈的拼命与辛劳,到老却一无所有,于是就选择低欲望,直接就不拼博,不结婚也不养小孩

而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断变老的人群加上不断减少的人口出生率,加剧了人口老龄化。

日本老龄化比率高达27.7%,他们的人口老龄化成了全球第一

再看看中国,也不过是在步日本的后尘。

  • 996工作制事倍功半

996式加班带来了诸如加深社会阶层矛盾损害员工健康改变社会结构等危害。

但事实上,用生命换来的加班其实也并没有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心理学家归纳出了叶杜二氏法则,研究表明压力与业绩之间是一条抛物线,适度的压力能够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而过大的压力只会起反作用

这个法则在另一项研究中也被证实。

欧洲国家坐班时间最长的是西班牙人,比荷兰人多8小时,比德国人多3小时,他们的工作效率却排在最后几名

03

沉默的大多数:失去拒绝的权利

“996icu”也许是程序员的一次集体觉醒,但在这一阶层中,还有更多沉默的大多数

面对互联网长期加班,在集体抗议的热潮下,互联网工作者却表现得很是谨慎

在加班文化的渗透下,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并且手头的工作也已经完成,可是假如办公室还没有一个人走出去,这一个员工也就迈不动跨出门的腿

在网络上掀起抗议加班的浪潮下,却还有更多的线下工作者相互告诫“不要轻易离职”

  • 环境变迁——大量公司开始实行996

导致这个现象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大量公司开始实行996,比如互联网公司,大部分的互联网公司实行弹性时间,这意味着他们的加班都是无偿加班,并且,即便跳槽也无法保证下一个公司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行业的资本家始终对劳动者磨刀霍霍

报告显示71.6%的白领“都需要加班” 。而在互联网、IT、通信等行业工作的人们,平均每周需要加班的时间达到了恐怖的9.3小时。

  • 适者生存——只有不断加班才能不被辞退

面对如此高压强的工作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拒绝的权利

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寒冬”的说法广为流传,员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公司着手开始优化人员结构来“节流”

那些并没有做到公司高层位置,又无法全身心支持公司,无法在加班时长上体现为公司“付出”员工,就会面临着被裁员的危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在这里也同样适用。

社会给予白领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他们选择“休息”所要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如果选择拒绝加班,他们将会面临供不起房贷、养不起孩子、找不了对象的结果,甚至无法维持日常生活

而那些缺乏能力、毫无特色的“平庸者”,为了不失去赖以生活的工作,只能在不断加班上证明自己“有用”

对于这部分“社畜”来说,比起那些连加班都没有机会的人,也许有工作就已经是足够幸运的了。

  • 维权无路——法律的选择性执行

他们选择沉默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法律的选择性执行

《劳动法》有一项条例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保证工作者一周至少休息一天

只是白纸黑字的条例,一旦真正实行起来就意味着,假如他们每周只休息一天,那么在法律上也并没有用以维权的反驳点

而另一项调查报告中显示,在中国,近半数员工无法在加班中得到补偿。

没有加班费确实可以维权,但这样需要花费的时间与心思就更多了。

有条文规定:“工作者主张加班费,那么应该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

而他们的加班,在法律上通常被界定为员工自愿加班,没有证据,就很难被举证是“加班的事实”,加班性质不等同于法律意义上的加班,也就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

据统计,2015年北京市一法院审结的131件关于加班工资的案件中,劳动者的胜诉的案件仅有7件,他们的胜诉率为5.34%。

所谓的举起司法武器,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作用。

社会生存的压力令他们不敢反抗,法律条款的模糊令他们无力拒绝,所以只能在“996”迅猛的攻势下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04

两败俱伤的“996”不值得提倡

虽然互联网行业逐渐进入“寒冬期”,但“996”始终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从管理层面以及环境方面,想尽办法激励员工的工作效率,而非只想着延长工作时间。

一个普通的员工,应当从自身角度,努力提高个人能力,在技能与思想方面做到无可替代,而不是靠加班来获得他人的认可。

“996”式工作制损人不利己,最终落得两败俱伤。

而真正拒绝996,需要企业的自觉自律劳动者的崛起以及法律的落实,只有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好普通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企业和员工才能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