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77个字,4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3分钟】

2012年,我国的贫困人数为9899万人,到2017年年底,已减贫6800多万人。2018年全年,实现脱贫的贫困县超过150个……

这些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都是无数次尝试、找错、改进的辛苦,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数据展现扶贫傲人成绩

也许这些数字还不够详细,那我们再来看看:

贫困大省之宁夏,2013年还有1100个贫困村,已减少到249个,贫困人口下降到23.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5%下降到6%,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93元增长到8347元。

贫困大省之新疆,三年时间,在某地全区已累计减贫184.83万人,减贫率达到56.3%;已完成减贫总任务的一半,贫困发生率下降12.6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诸如青海、河南、云南这些地区,扶贫效果明显,有些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青海在扶贫工作展开后,主靠旅游产业,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建立起11个世界级旅游景点,52个国家级景点,并发现并列入规划的开发资源400多处。2018年青海接待游客4204.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6.3亿元,旅游关注度达346%,为中国西北地区之首。

除了具有代表性的青海旅游产业,其他地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也取得了成功,也让贫困户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

产业、观念漏洞频出

但在这些探索中,还是可以从中窥的扶贫中的困境和难点,只有得到有效解决,才能高效的带动并脱贫,实现目标。

就连扶贫相当成功的青海,其实也有难以越过的扶贫"蜀道"——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产业结构单一,只靠旅游收入难以实现全体的脱贫。

更不用说,有大多数地区,因为处于高原、高寒、荒漠等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资源匮乏的恶劣生态环境中,根本找不出可以维持生计的产业,有些热心企业想要帮忙却无从下手。

还有一些,产业倒是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了,但是产品不够特别,又在同类产品横向对比中不够有优势,说的更狠点就是竞争力不足。

甚至,有一些产业因为农业技术不够成熟,稍微有些灾害就亏得血本难回。还没形成一定规模,就被"扼杀"荒野中,脱贫便遥遥无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地实在扶不起来的地区,一般都会实施易地搬迁扶贫计划。但是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现实中也遇到了瓶颈。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对隐蔽,消息闭塞,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几千年的落后思想根植于心,这些都对计划的实施造成阻碍,有一些人因为迷信风水,一定要待在祖宗在的地方,有一些人因为摇摆不定,只好采取观望态度

另一方面就是移民村里的人来自不同地方,习惯风俗不同,融合困难,矛盾愈来愈多

由此我们可以窥得落后观念和他们贫穷的因果:

由于宗族观念和一些陈规陋习,很多地区在红白事的过程中讲排场,大操大办,有些人就算把家里最后一只鸡杀了,借遍全村,也要办出他们想要的酒席。

甚至,像是把扶贫机构送的用来养大产崽、挤奶的小羊,杀掉招待亲戚邻居的事大有人在,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养,他回答说:养也养不活,反正还有你们,不如就把它杀了招待人。

这样让人恨也不是,怪也不是的情况很多,除了陈规陋习,还有因为教育程度低下导致不良思想的泛滥。

他们容易自我满足,适应不了时代,安于现状。加上前期宣传时误导严重,导致他们认为不用行动,只靠帮扶就可以维持生活。而事实上,一些福利确实又好到让大多数人眼红,脱贫也没有缓和,没能调动脱贫主动性,这些是亟需解决的困难之处。

对症下药,稳步前进

不管是自然原因还是观念原因,找到病因,便可"对症下药",扶贫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弯路有,但成绩也亮眼,说明我们并没有任其发展,而是不断完善。

作为联合国千年计划的第一个完成者,也作为对全球扶贫贡献率达到7成的国家,我国的扶贫计划已经成为世界扶贫学习的典范。在这种举世瞩目的成就下,稳住脚步,踏实改进前行,是我们该有的风范。

2020年,脱贫,一个也不能少,而我们,也一直在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