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乃身之宝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书名是《当呼吸化为空气》。

书中讲述了身为医生和癌症患者双重身份的保罗,在得知自己罹患肺癌晚期后,是如何面对死亡,并活出生命意义的。

保罗卡拉尼什,这位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被誉为斯坦福大学天才医生。在人生巅峰时,被查出罹患第四期肺癌。这种全世界只有百分之0.0012的人在36岁患上的癌症,保罗·卡拉尼什是其中之一。自此,他以患者和医生的双重身份,纪录自己的余生,并写出《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震撼40国读者的“生命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惧怕死亡,谁都不例外。

书中的保罗,坦然面对死亡,自己也是害怕的。作为外科医生,一直在和死亡打交道,作为癌症患者,他也深知死亡离自己不远。

他对死亡的惧怕,没有让他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活出属于自己生活的意义。他在病情稳定时,重返“舞台”,为病人手术,因为他那时意识到,工作岗位是其意义呈现之处。

那些见过死亡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对死亡的惧怕会慢慢系统脱敏。见得多,就习惯了,习惯会让我们没有那么惧怕死亡。

经历过苦难的人,都能体会到书中保罗对未来愿景无法实现的无奈。

当生命有期限,每个人都会屈服。

重疾不是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而是将我们的人生击得粉碎。原本的生活计划由触手可及到遥遥无期,这是无奈,甚至是绝望。

保罗原本辉煌的前程突然因为癌症戛然而止,而那些罹患重疾的人,也是原本幸福的生活骤然变得失望至极。

其实,应对死亡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接受和面对死亡,只是这个过程太长,有的人需要一辈子。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在屈服,即使是被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过好余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呢?

保罗在书中给我们做了诠释,即让自己人生有意义,就是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医生,他说,“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也就是说,他在帮助患者和家属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他活着的意义。

作为患者,保罗在余生中尽力做好医生、丈夫、儿子,以及父亲的角色,因为那是他在乎的意义。重返工作岗位,为的是病人;陪伴家人,为的是父母和妻子;写下这本书,为的是女儿卡迪,这些意义都是保罗在人生的最后时光中赋予的。

作为癌症病人,因为疾病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准确判断出自己何时离开,但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找到自己最看重的事情,这也是保罗一直在做的事情。

找到自己最在意的事情,也就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就像有的病人觉得用余生陪伴家人是最有意义的,也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情,那就选择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些;如果觉得自己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游山玩水有意义,那就选择多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等等,这些选择由病人自己来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找到自己最看重的事情,认真去做,认真去活。

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没有认真活过的人生也不值得反思。

保罗用他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他认真地活着。无论是身体健康时,还是罹患癌症后,他都在理智选择自己的生活。

本来喜欢文学的他,后来选择当一名外科医生,因为他认为人的大脑可以给我们意义;当了医生后,他懂得医生不仅看病,更应该“看人”;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他选择平静离开,不应该为了多活那么几分钟或几小时而让自己痛苦不堪。

其实,无论是病人还是健康人,我们都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天。因为这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认真过好每一天,需要我们接受现实,哪怕是死亡。

为只有我们接受现实后,才能理智地去行动,否则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地生活。真实地活着就是需要接受现实。

认真过好每一天,需要我们理智地做出选择。

因为理智可以给我们正确的指引。就像有的病人觉得最后时刻的抢救是必需的,“万一”是他们的希望。但现实是,很难有那个“万一”,因为这种病到最后的痛苦无力回天,倒不如选择让他们减少痛苦,更好些。

认真过好每一天,做好当下最在意的事情。

现在的生活哪怕是倒数,我们也需要认真对待,做好那个当下最在意的事。就像保罗写下这本书,为的是给女儿卡迪作为礼物,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们读者也带来了影响。

我想这本《化呼吸为空气》之所以能感动全球无数读者,主要在于作者保罗在书中呈现出来的那份真诚和真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