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讲故事的猫小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帮我喊个滴滴,又方便又节省时间。”——别在意,这是你爸或者你妈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惯性思维上。

“打个快车也就起步价,周三拼车还是一块五一个人哪,比公交车还便宜!”——别想太多,这多半是近期没有打过车的中老年人。

滴滴平台的从业司机们从2018年就开始吐槽:要办网约车资格证,每年要买一万多的险,平台补助锐减,派单专门给长短途结合的,卡着时间让你很难拿到奖励,……以上等等,在已经养成了出门打滴滴,不坐出租车和招手停的黑车的我们看来,归结为两句话:咦,打车越来越贵啦!等车越来越久啦!

确实,从2019年春节期间每单3元的服务费,早晚高峰死活打不到车的窘境,越来越多油改气、重新开始跑黑车的师傅们的吐槽。敏感的人已经注意到,网约车的话语权已悄然从司机们手里转移到了公司手里,哦,这个公司还包括当地注册成立的滴滴当地公司。

或者说,又一家“猪养肥了,可以杀来吃肉啦”的平台悄然扎稳了脚跟。

你说:“不怕,咱还有共享单车和共享电单车。”

小编身处的城市,还在街面上晃悠的共享单车大概只有青桔一款了,ofo、哈罗单车、永安行等等,早已退出了市场,时不时倒可以瞅见一些被撬锁改装的小黄车满街溜达。

而共享电单车,除了昙花一现的蜜蜂,就是蓝色的哈罗电单车和绿色的街兔电单车两种了。

以街兔电单车为例,从最开始注册7天免费用,到月卡周卡的大跳水,习惯培养好之后,悄然把定价提升。计费周期从30分钟缩短到20分钟,办卡从按天数到按次数,这一波涨价操作令人目瞪口呆。

企业要营业,这点无可厚非。不过,作为普通基层老百姓中的一员,小编确实很希望知道,这些共享交通工具的定价权,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又是否有相应部门监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