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大传

终于轮到我最喜欢的王启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3年,30岁的姜文,演了自己生命中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千万次的问刘欢 - 中国之星 格莱美之夜

第一节

1963 年 1 月 5 号,一个叫姜文的倔小子出生了。

那天他爹不在。怎么给儿取名呢?接生的医生从他那个当兵的爹那里得到了灵感。大兵的儿子,那就叫小军吧。

小军。真是个不错的名字。你说这小军,怎么不是一个好名字了?

于是,姜小军这名字,一叫就是十年。一直到1973年的5月,他才改回姥爷早给起好的名字:姜文。

姜文他姥爷是个文化人,不过时运不济。那年国军撤退,临走时,给他入了党。结果么,大家都懂的。到了那个年代,理所当然被抓进去,关起来,一关就是9年。

于是。

在那个年代,家庭成分不好,是下一等的人。有一回解放军到当地野营拉练,住到百姓家,唯独不去姜文家。小子就跑到隔壁招呼:我爸也是军人,跟你们一样,你们上我们家去吧。结果,刚一说完,就有一人猛回头“咣”踩了他一脚,让他滚蛋!

很多年以后,姜文依旧对这件事情不能释怀。

姜文——

那时生活给我的印象是,我似乎处处不如别人。
谁他妈都比我强,有理由欺负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文是个利索人。办事利索。不过他说话的本事,和现在差的太远。

他妈是个性情中人,小时候的姜文没少挨过巴掌。

姜文——

我妈不能打学生,但能打我。

母亲大人是老师,给孩子起得绰号也妥妥的充满了文艺范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右边那只叫大牲口,左边那只叫二牲口。牲口这东西好,长的壮硕,虽然吃的多,可是力气也大。顶用。

两只牲口也不是省油的灯。有一回在外惹了事儿,晚上回来,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老母亲回来后,猝火收拾。两只牲口瞬间被秒杀。

也就是在老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姜文养成了做事认真的习惯。

“认真”这个习惯太好,太重要了。

我活了30多,才知道这两个字的真谛。人家大牲口十来岁就明白了。所以,人家成了大神。这世间的事情,确实都是有道理的。

姜文——

有一回我刚把洗好的碗端进来,母亲说,回去重洗。我问为什么,母亲说,你每次都要剩一点儿洗不干净,你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要是被母亲发现真的不认真,那叫“道德沦丧”。

姜文第一次看电影,还是在唐山的农村,大多是由老母亲带着,主要看的,也就是《红灯记》《兵临城乡》《珍宝岛的故事》之类的。

6 岁的时候,他随父亲的部队一起去了贵阳。那时候,他看到部队放映员在对着墙倒片子,画面可大可小。大受启发,于是开始动手“拍电影”,主要作品是一部拿一叠信纸剪成的打仗故事。剪好,他猫进蚊帐,灯一关,手电筒斜打在信纸上,蚊帐上就放起了电影。那时候,宁静还小,她的屁股还没有机会被他如此细致地研究和琢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节

姜文念书很早,4 岁就上学,10 岁小学毕业。我记得自己10岁才三年级。这大伯妥妥的从起跑线开始一路领先。

也就是10 岁那年,他们家迁到了北京,住进了大院。后来,他辗转念上了北京 72 中。当然,这个学校当时是专治“坏”学生的。

同学胡其鸣后来回忆

姜文那会儿刚从贵州过来,话少,还有点结巴。而且基本比班上同学都小两三岁,没什么存在感。

另一位同学对姜文的第一印象颇深:

姜文当时盯着一支一闪一闪的日光灯,旁若无人地看了很久。

对了,这个人叫英达。英达那时自己精得像只猴,却给姜文起了个外号,叫“马猴”。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那时不像现在可以微博微信粉来粉去,于是哥俩只好隔天轮流往对方家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姜文和英达讨论的最多的电影就是《茶馆》。那时候,英达的爸早就已经是贵圈人了。那时候,贵圈还不是个贬义词。那时候,贵圈真的充满了人民艺术家。那时候,人民艺术家也还不是个贬义词。

呵呵,那都是三十年以前的事情喽。

姜文有两个神一样的技能。

一个,是背剧本。简直倒背如流。

另一个,是学谁像谁。他在电话里模仿英若诚说话,英达没少给他叫爸爸。这大牲口的便宜占得那是一个六。后来,哥俩玩大了,没事就往学校的传达室跑,趁没人,抓起电话一通瞎打,真是想玩谁,就玩谁了。

直到后来有一天,大牲口打电话给北影厂,让总演坏蛋的反派演员安震江来接电话。通上话,姜文不由分说,把他在电影里的台词全背一遍。安震江惊呆了,别闹了,你哪位?姜文又把台词全背一遍,安震江气愤道,你他妈是中国人不是?电话这头一通坏笑。

现在我们再看看35年前的1984

这一年,出了姜文、出了英达、出了濮存昕、出了夏钢、出了张欣欣,是的,你没看错,都是72中出来的。用现在NBA流行的一句话,叫做“人才井喷”。

第三节

1979 年,姜文报考北影。当他在《在烈火中永生》的模仿中,一个人串联了革命英雄许云峰和特务头子徐鹏飞两个角色的时候,在场的老师笑倒一片。姜文觉得,自己成了。

然而,他接到的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八个字:安心工作,安心学习。

没人知道为什么。

英达那年考上了北大心理学系,他希望姜文也能念大学,于是鼓励他去考中戏。

姜文去了,当他在考官面前行云流水般背出契诃夫的《变色龙》的时候,表演系系主任张仁里这回给了姜文一个他期待已久的答案。你成了。

那一年是1980 年,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我们,都还没有出生。

和所有天才的故事一样,在中戏,姜文年龄最小,成绩最好。谁说人生不是戏?他的这出戏,本来就是属于天才的剧本。

中戏前两年,他主修“观察人物练习”。后来他和岳红搭档过一个作品,叫《无题》:演的是一对要分手的小情侣,来到小饭馆分东西。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俩人没钱吃饭,各自点了瓶汽水。汽水 3 毛一瓶,退瓶返还 1 毛。喝完,姜文拿着俩空瓶子要去退,岳红不给,把瓶子擦了擦,装进了包里。姜文一愣,想了想,也把自己的瓶子擦干净放书包里,走了。

这里有一个细节,非常骚,也非常细,却被他演得淋漓尽致:这个男的是被这个女的生生教会了什么叫留下点东西。那时候他才20岁。

中戏后两年,他主修“自选剧本片段练习”。他毕业大戏叫做《家庭大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排这部戏的过程中,姜文总觉得喊吕丽萍“老伴”,有些不妥。琢磨以后,他叫吕丽萍“我说”。有人说,这个“我说”太绝了。

《家庭大事》上演的时候,72中的小黑板上写着:别忘了看姜文的话剧《家庭大事》。地点:中戏礼堂。

第四节

1984 年,姜文中戏毕业

然后的事情,终于接上了我的记忆。 1987 年的《末代皇后》,姜文演溥仪。

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就是当时,在张欣欣的介绍下,姜文见到了溥仪的弟弟溥杰,两个人聊了一场。溥杰给聊懵逼了。懵逼到什么程度?临走的时候,溥杰留下了一句话

此人很像我大哥。

那年,姜文还出演了一部话剧《高加索灰阑记》。这个时候,台下有一个人,叫谢晋。看过了姜文的表演,谢晋直接把《芙蓉镇》的主角秦书田交给了姜文。那年他22 岁。这是什么概念?22岁的姆巴佩,被德尚选进国家队,差不多这个意思。

对戏的那个女人,是当时如日中天的刘晓庆,姜文小她16岁。大姐嫌他太年轻。不过又觉得他鼠头鼠脑那样儿,挺像秦书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岁的姜文,从那个时候,就展现出了他片场霸王的底色,意见成垛,点子成山。谢晋是个宽厚长者,谁有道理听谁的,那把姜文惯得那叫一个爽。

初生牛犊啊。爽完了谢晋,姜文觉得还不过瘾,于是爽起了刘晓庆。

对的你没看错,两人拍着拍着,,假戏真做了,谈起了恋爱。电影里有一句台词,姜文最后在雨中,对刘晓庆说,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后期录音一直录不到那个效果。

谢晋是个明白人,和姜文说了一句话

想想晓庆,想想晓庆平常的样子。

卧槽牛逼!

第五节

姜文 -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故事片《红高粱》中唱群星

1987 年的夏天,中国出了一部神剧。关键包括——

张艺谋 莫言 巩俐 姜文

那时候莫言根本不红。说实话,一直到2002年的时候,看他的《丰乳肥臀》、《檀香刑》,我都还以为他老人家是个半路出家写隐晦黄涩小说的主儿~

那个时候呢,姜文整天穿着一条挂裆短裤在莫言家门体验生活。和你家对面工地里搬砖的农民工没什么区别。当然你要是现在再去莫言的故居看看,哇靠,这样子体验生活,保管还要给你收费,这个叫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使是莫言家里的一头猪,尽管已经是当时那头猪的孙儿辈了,但也值这个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文继续在片场点子大爆炸。

可是张老谋子不是谢老爷子。

于是两个纯爷们从开拍第一天吵到收工走人。

当中有一段余占鳌(姜文)要进九儿(巩俐)卧房那场戏,他提出要“撒酒疯”。半斤高粱烧下去,直接一屁股坐缸去了。

旁白

他在里头睡了三天三夜。

那时候我刚识字,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年《人民日报》上的那个版面:

《红高粱》获得第 38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背景,是一张泛着灰白的,充满男人味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文的故事太多了,先让我歇一歇,我们下回继续分解~~

回顾2018年的精品,建议点击这篇文章——

2018 红与黑

我不是文字流氓,我只是想用文字

刻下些许时代的印记

——潇生客,2019年冬,著于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