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这篇文章收集在鲁迅的文集《坟》里。是鲁迅在1924年1月1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的一篇演讲。一般在学校里演讲,多数也就是谈谈怎么教育,怎么学习。鲁迅这次来演讲的主题也正是如此,可以说没有什么比教育更重要了。当时人们还很穷,但人们很渴望天才,真是众望所归,因为社会正缺少人才,多多的天才就可以在某些领域突破带领着我们,又能给我们带来荣誉不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在被欺负的时候。而如今生活富裕了,好像教育依然很重要,很显然不管在富裕还是穷困时,都是让人重视的,可以说人民的一方面的觉醒。渴望天才那是过去旧思想的想法,如今的人们应该都理智了解,所谓天才多数都是从后天培养出来的,当然不能否定有天赋突出的人,但要这样一个人,那得靠十几亿人烧香拜佛也不一定在你有生之年出现一个让你满意的天才呀,所以要实际一点,就是培养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朵花连枝带叶生长在土壤中,需要土壤来培养,才活着;离开了土壤的花,是不生长的,枯萎的,死了的。这人才的培养那不正是如此?鲁迅就是这样说了,在天才出来之前,应该有土壤,这万万民众不正是土壤吗?难道天才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从荒山野岭冒出来的?那就有点滑稽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壤中的一粒,各有各的作用,如果没有天才出现,可不能怪晚辈了,只能怪前辈们和前前辈们了;怪他们都去抽大烟,摇骰子去了。

我们渴望着天才的出现,明知土壤的重要性,可是有些人还是用刀刮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说:国学派的人才,独自吞咽经典,和人说起总是高深莫测,有时独自感叹:明明老家伙们留下的东西够用了,还要跑到国外去。顺便骂了“海龟”,和崇洋媚外派的。鲁迅却举了例子:一个古董玩家跟我们说起那玩意如何好,但从不骂画家,农夫,工匠。这就是区别的所在。

中国缺天才,唯独不缺批评家。说批评家其实是一个正经称呼,可是到中国倒是变味了,一些人听了一段话,自己想了想,然后就有大堆的评论出来了。于是很多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在有一些想法说出来时,绝对有人怼他;怼他的人大概就是觉得自己有理,气势压倒你,让你无话可说,他可不管对与错,只是这感觉无比之爽,好比马屁的味道。于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说出内心的主意了,是偷偷藏起来,还是忘了呢?于是表面看起来,一群人吹水,真刺激,但多少人内心是在挣扎中,而没人说出来。这大概就是我们作为天才的土壤,正在“戕贼”我们的后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戕贼”这是看鲁迅的文章里头发现的,这词真有意思,大概就是损害的意思罢了。鲁迅说我们在戕贼我们的晚辈,那我做土壤的该如何是好呢?大概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鲁迅。作为土壤,我们有没有正在戕贼我们的天才的幼苗呢?

作者:茶后闲话

图文素材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