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外言社

翻译| kewell 编辑| 王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档案:《纽约先驱论坛报》兴衰记

The Paper: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New York Herald Tribune

Richard Kluger and Phyllis Kluger (1986)

《纽约先驱论坛报》创办于1841年,基本摒弃了煽情主义手法和哗众取宠的内容,不仅是美国第一家全国性报纸,也是当时社会评价很高的刊物。它曾一度与《纽约时报》互为对手,然而很快又走向衰落甚至停刊。

是什么杀死了《纽约先驱论坛报》?答案是:一次又一次糟糕的决策。想从一份报纸的兴衰看懂一段新闻史,这里就是答案。本书作者Richard Kluger 在40岁时成为职业撰稿人,3年后就凭借讲述卷烟工业历史的《烟草的命运》获得普利策奖。

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

Manufacturing Consen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dward S. Herman and Noam Chomsky (1988)

乔姆斯基和赫尔曼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媒体经常会错得那么离谱?这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答案是,我们的媒体受到社会结构的限制。

书中提出,西方商业媒体与主导社会的精英集团密不可分,它们为了精英的利益“制造共识”,而媒体的内置“过滤器”则决定了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新闻”。通过对大量国际新闻的个案分析,两位作者展示了“宣传模式”理论的力量。

现在,互联网的繁荣极大地分散了权力,这种理论是否还能在现实中找到印证?读读这本书思考一下吧。

Transmetropolitan

Warren Ellis and Darick Roberston(1997-2002)

看完这两本有些分量的书,再推荐一个轻松点的漫画吧,它讲述的23世纪的美国,“蜘蛛”这个法外媒体人的故事:一场总统大选让坏人胜利了,而他则成为反对分子,跟当局者斗智斗勇。

《Transmetropolitan》是由Warren Ellis和Darick Robertson)合写、DC漫画公司出版的网络朋克系列漫画,通过调查记者“蜘蛛”的视角讲述奇闻异事。愤世嫉俗的“蜘蛛”被迫回到他讨厌的城市工作,作为报纸The Word的调查记者,他开始攻击各种社会不公。

名利场日记:1983-1992

The Vanity Fair Diaries: 1983-1992

Tina Brown (2017)

创办于1913年的《名利场》是美国文化、时尚和政治杂志,1935年后因为大萧条导致销量大幅下降而停刊,1981年复刊后一直难以回到从前的高度。1983年,Tina Brown接任主编,开始挑战重新振兴杂志的任务。

Tina为《名利场》开出的药方是:名人效应+引人入胜的报道+新闻敏感性。1984年,《名利场》的一篇深度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期刊界大奖“国家期刊奖”,跻身一流杂志的行列;1985年6月号的《名利场》刊出里根夫妇相拥跳狐步舞的封面故事,一经出版立刻引起轰动。1985年,《纽约时报》还撰文宣布,Tina成功扭转了《名利场》的败局。

尸体有张熟悉的面孔:报道犯罪之地迈阿密

The Corpse Had a Familiar Face: Covering Miami, America’s Hottest Beat by Edna Buchana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dna Buchanan(1987)

普利策奖获得者Edna Buchanan被誉为最伟大的犯罪记者,她从18岁开始入职《迈阿密先驱报》,专门报道警局新闻。从小生活在新泽西的她早早就对犯罪故事感兴趣,搬到迈阿密之后,由于当地谋杀率逐渐上升,在她记者生涯见过5000多具尸体。她在书中写道:“很多尸体都有一张熟悉的面孔——警察和杀手,政客和妓女,医生和律师。有些还是我的朋友。”

在佛罗里达80年代的毒品战争中,她也是意见领袖,总能拿下独家新闻和关键采访,总能挖出深处的秘密,打击社会不公。在这样一个属于罪犯的世界,她克服了性别歧视偏见,用笔写出了迈阿密奇异的地下世界。

所以你被当众羞辱了

So You’ve Been Publicly Shamed

Jon Ronson(2015)

这本书对世界上最不受重视的力量之一——羞耻进行了探讨。Jon Ronson走遍世界各地,拜访那些曾被当众羞辱的人,他们或是在社交媒体上开了个糟糕的玩笑,或是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但集体的愤怒像飓风一样袭来。

”我们一直在用羞辱来惩罚人,但现在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正义系统、新的惩罚方式:网络审判——直接、严厉、破坏性强、不可逆转且永不停歇,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这一过程。”

“这是数字化现代性的悖论之一:它使人能够享受非现代的快感,这实际上是一种返祖现象。”

暗网:深入数字地下世界

The Dark Net: Inside the Digital Underworld

Jamie Bartlett(2015)

在我们熟悉的网络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广大的、隐蔽的网络,它是比特币和丝路、极端主义和色情的世界,它就是黑暗网络。

《每日电讯报》技术专栏作者Jamie Bartlett阐述了暗网好的一面——匿名的自由、反腐败、反权威;也讨论了它坏的一面——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儿童色情、自杀论坛。

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

Clay Shirky (2008)

本书作者Clay Shirky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社会和经济影响,通过对比不同网络工具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人们正经历一个乐于创造和分享的年代。Clay说,由于技术使创造和分享变成可能,我们将处于一个人人参与的新时代,这将导致巨大的变化。现在看看来,2008年得出的这一结论已经成为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