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要出门旅行,找个旅行社,吃住玩的问题全都解决了,要是实在想挑战下自己,一到陌生的地方,地图、APP……直接打开,简直不能再方便了。

但是有多少人想过,在没有卫星、没有网络的古代,古人们都是怎么旅行的呢?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以食为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话一点儿都不过分。

在古代,经济落后,地广人稀,在路途中想要找到吃饭的地方是很困难的,其实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那样,路边经常遇到各式各样的茶馆饭店,能让你饱餐一顿。因此,古人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就是带干粮,而且要充足。现代人只要带上钱包即可,甚至带上手机都行,到哪里都可以"扫一扫、刷一刷",古人可不只是带上银子那么简单。在电视剧《那时花开月正圆》里的女主角原形乃著名陕西女首富周莹,周莹在经营家业最兴旺时,她家的员工出公差可以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也就是到处都有自家经营的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水浒传》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吃饭的场景,也有很多经典剧情都是发生在饭店。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雄好汉出门在外吃饭是个问题。在繁华闹市,可以随便把店小二喊过来,切上几斤牛肉,还来一坛子酒,大块儿吃肉,大碗儿喝酒,大说大笑,大喊大叫,好不痛快。

但走到地处偏僻的村店,就没肉可吃了,甚至连吃饭的地儿都很难找。鲁智深因为饥肠辘辘,饿肚子时和两个道人打架,险些打败,待吃了史进给的干肉烧饼后才满血复活。由此可见,古人在出门前务必盘算好吃的问题。携带干粮、随处化缘等各种方法层出不穷,也由此发明了能存放十天半个月不变质的"锅盔"等旅途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人们在旅途中解决住宿问题,既有官办的驿站、庐舍等,也有民间以营利为目的的客店。

我们在影视剧里耳熟能详的那句店小二经典台词:"客官,你是打尖还是住店?"

古代的旅店是将餐饮和住宿分开的。比如《水浒传》里押解林冲、卢俊义的那些旅店,还得客人自己生火做饭。

著名背包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经常提到一个住宿地——寺庙。投宿寺庙对于今人来说很少见。现代的寺庙已不像古时候那么"好客",既能留张生那样的读书人在此常住复习功课,也能留徐霞客这样的旅人为其解决短时间住宿问题。

不过寺庙提供住宿并不一定提供吃饭,徐霞客就有在寺庙自己亲自做饭的经历。据说进门时,你只要留意一下天王殿里韦陀手里的杵朝哪个方向,就知道这座寺庙是否能提供免费食宿。韦陀的杵拄在地上,说明庙小,不能提供食宿;如果杵是平端在手中,表明此寺庙可以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可以免费提供三天食宿。当然,这都是对云游僧而言的,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得看你的佛缘如何了。人家徐霞客精通佛法,与僧人有共同语言,所以在寺庙混个食宿自然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出门的交通工具,古人能有个骡马驴骑骑就已经很不错了,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有车开一样,要是能有轿子坐,那更是非常奢侈的事儿了!

陆游去剑门关旅游时,"细雨骑驴入剑门";唐三藏取经时有白龙马,这更是豪华级配置;更多的旅人都是靠一双脚来"踏平坎坷成大道"……所以,古人出门一定要有双好鞋,鞋有多好,路才能走多长。杜甫曾牢骚:"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表达了徒步于高山深涧中的艰难。

遇到水路就靠船行。徐霞客在丹江漂流时,曾做下这样的笔记:"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不过,徐霞客的漂流与现代人玩的漂流性质不同,前者是将船当交通工具,后者是纯粹娱乐。

除了旅途的艰辛,还要携带很多可能用到的物品,在我们的印象中,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一路跟随左右的,而且其仆人的队伍也很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古代,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各地都有景点,都有名胜古迹,有专人维护管理,环境整洁、秩序井然,还有人为你导游讲解。

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今天所谓的名胜古迹大都是官方的办公场所,普通百姓是不可能进入的,更别提去参观游览一番了,如同西安的钟鼓楼,今天我们去了都可以随手敲几下大鼓,在古代,先不说不可能,即使有人能去敲,可能也会是掉头之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人基本都是看一看名山大川,自然景观,而且还要提防拦路抢劫的盗匪和猛兽的袭击等危险。

古人也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随手拍照发朋友圈,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他们情绪的释放和表达一般都是吟诗作赋,撰文题字罢了。于是诞生了"客舟题咏"、"驿壁题诗"。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千古绝句,像王安石在泊船瓜州时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为了解决这些旅行问题,不同层次的人也有着不同的出游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历史上,出游方式最隆重的莫过于历朝历代的皇帝了,其中最隆重的"豪华游"莫过于秦始皇嬴政。相传秦始皇雄才伟略,却偏好大喜功、浪费无度,在帝位12年先后五次大规模巡游。不仅如此,还喜欢沿途刻石颂德,颇有天下唯我之意。

第二位便是隋炀帝杨广了,不仅时常大规模巡游,其下令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今天成为与万里长城齐名的超级工程。

第三第四分别是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了,他们下江南的"豪华游"都被拍成了各种电视剧奇闻,每一次出访都有收获,包括美女、惩治贪官污吏、拯救黎明百姓等,堪称"有成就"的豪华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皇帝、朝臣不同,我国古代有威望的文人雅士时常三三两两拿着好酒、拼凑一块儿来个"周边游",赏花、赏山、赏雪和月,歌颂我国大好河山。

他们周边游之后,往往有大成就,不是成为美谈,就是写出几篇千古绝唱。譬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的周边游,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中国地理水文的集大成者,莫过于明朝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

他纠正的、创新写的地理水文、植物、民俗人文古籍史料天下无双。徐霞客历经30年考察写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系统地记录了自然、人文民俗、地理水文等,他走过的许多地方,即便是现在资深的驴友、探险家都未曾到访,即便是名声在外的探险家、植物学家、摄影师约瑟夫·洛克都为之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古代也有边旅游边赚钱的职业,那李白就是最成功的代表了,即便是现代的人,也非常羡慕这种旅游。

诗仙李白,出发蜀都,可谓阅历千山万水,其传唱的诗句也万千无数。在盛唐时期,李白已名声在外,时常被各地名士、文豪邀约,不仅有好酒好肉,还有钱粮相赠……所到之处,皆成就了美谈。比如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望族名士王伦邀请李白,就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古绝唱。

其实,旅游在我国古代也非常流行。只是与现在的人比起来,过去的旅游更注重个人修养、职业化旅游,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或肤浅的阅历已经有名的景区。此外,古人更注重寻找那些有助于提升自我境界的地方,他们去的地方,往往是人文、民俗或纯野的自然,成就一路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