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洲的玉米、红薯、马铃薯这些高产农作物还没有传到其他大陆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基本只能勉强维持在温饱线一带。要是超过了某个人口红线,带来的肯定不是盛世,而是瘟疫和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看皇家盛宴一道接一道,那基本跟平民老百姓没多大关系。

农民站田里聊天,讲到皇帝如何过日子的时候,只能说一句:“皇上用金锄头,娘娘天天给他烙大饼,日子美得很”。

西晋皇帝司马衷听到外面闹饥荒,也只能对大臣说一句:“为什么他们不吃肉”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于古代欧洲来说,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教皇的实力最大。教会可以一言不合废国王,可以来一场十字军东征,还可以发点赎罪券,光明正大的圈钱。

为了保住王位,国王们恨不得立刻跪下来啃教皇的脚丫子。想想古代欧洲人不爱洗澡的性格,隔着几千年都能感觉到味道扑鼻。

这种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于欧洲人的饮食是有很大影响的。当时的教会规定,每个月都有几天是不能吃肉的。一般的情况一周当中,三、五、六禁止吃肉。再加上他们的在复活节和圣诞节前后,还得禁止吃肉。一年算下来,能吃肉的时间不足一半。这条规定包括所有人,国王也得遵守。谁让他们得啃脚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国王贵族们也有一些特权。比如在不能吃肉的日子里,他们可以用鱼肉、海鲜补充。不过,对于底层老百姓来说,尤其是内陆城市的人来说,海鲜太过昂贵。

至于河流中的鱼、虾,平民基本没有捕捞权,因为它们属于领主。所以,腌制成了最好的替代品。比较出名的就是鲱鱼罐头。瑞典人民采纯天然发酵,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味道独特。(可参考炸开的茅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对于古代欧洲平民来说,吃的最多的还是鳕鱼、鳗鱼的腌制品。毕竟它们的产量较高,也更合大众的口味。

说到腌制品,就不得不提香料。当年吸引欧洲人出发跑到全世界的一大动力,就是因为香料贸易的高昂利润。古代欧洲人基本离不开香料。不过,对于平民来说,香料的价格还是太过昂贵。即使是后来从印度、美洲运了很多到欧洲后,香料依然不是平民能够消费得起的。所以,才会有瑞典人民用纯天然的方式发酵鲱鱼罐头。

古代欧洲人喝酒比喝水多。他们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但发酵后的葡萄酒也同样卫生。也有啤酒、苹果酒这些饮料,都是欧洲人民的生活必备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肉类、饮品,面包肯定是欧洲人必不可少的食物。在过去,农民都要把粮食(以小麦为主),送到领主的磨坊加工成面粉,再制成面包。跟今天松软可口的面包不同,古代欧洲的面包简直硬到没朋友。

如果遇到强盗,千万别慌张。抓起身边的面包砸过去,效果堪比板砖。不过,即使是这种板砖一样的面包,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的。毕竟在大多数时候,可能只有小麦粉煮成的麦糊,绝对不管饱。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