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张北县城北五十公里处,有一处古城遗址,城墙虽然久经风雨侵蚀,仍然高大宏伟。附近的居民管这里叫做“白城子”。白城子四周水草丰美,并非不毛之地,但却并没有居民在其中居住。传说中,这里夜间常闻马蹄声,白日也偶见海市蜃楼般的幻象,身处其中,让人惊魂难定,视之为“鬼城”。于是该地被长久废弃,落得个城墙与荒草同悲,宫阙与黄土一色。但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数百年来却无人知晓,甚至连年代都无法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公元1997年,历史专家们在综合多次考古发掘的资料,经过多方考证,这座城市原本的名字才终于大白于天下——这里是大元王朝曾经的都城,与元上都、元大都并列的“元中都”,是元朝第三任皇帝元武宗海山执意修建的都城,而如果不是因为他在位短暂,这里甚至可能会取代大都和上都,成为元朝唯一的政治中心。

元代实行两都巡幸制度,皇帝们在夏天到上都避暑,秋凉后再回到大都理政。若说要避暑游玩,木兰秋狝,上都是绝好的处所;若说居天下之中,掌控南北,大都更是绝佳之地。元武宗为什么要舍弃这两座都城,在它们之间重新修建一座都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上不乏一意孤行,做事荒诞的皇帝,他们做事也确实既无因由,又无道理。但中都城的修建却绝非“任性”、“瞎折腾”便可解释,而是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中都城的兴废则可摸索出元王朝第三、第四任皇帝在位期间的时代脉络。一座中都城,映衬着大元王朝的“武(宗)、仁(宗)时代”。元武宗海山即位时,元朝已经有大都和上都,漠北还有和林,为什么还要建中都?这要从海山争得帝位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二月,元朝的第二任皇帝成宗铁穆尔病死。其皇太子德寿早夭,也没有其他子嗣,因而皇位出现空缺。按照蒙古旧制,暂由正宫皇后卜鲁罕摄政,由她召集宗亲大臣举行忽里台大会,另选新君。卜鲁罕和左丞相阿忽台拟拥立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难答为君,于是召其入京辅政;而右丞相哈剌哈孙则试图拥立海山兄弟。于是哈剌哈孙和从怀州(今河南沁阳)先赶回北京的爱育黎拔力八达(后为元仁宗)发动政变,拘捕了皇后卜鲁罕、左丞相阿忽台和阿难答(后来都被处死)。此时,怀宁王海山还在青海,哈剌哈孙和诸王阔阔出、牙忽都等和答己想拥立海山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但迫于长兄海山强大的军事压力,爱育黎拔力八达没有继位,而只是以监国之名义执掌朝政,后拥立其长兄海山为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育黎拔力八达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在上都登基,为了报答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拥立之功,封其为皇太子兼领中书令,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海山猝死,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在位9年,但死后并未按照约定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给了其子硕德八剌(元英宗),打破了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导致后来元朝长达20年的残酷而血腥的争位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山登基后,为了摆脱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北)和大都(今北京)旧贵族的掣肘,尽快树立自己的权威,方便联系漠北从征时的蒙古诸王贵族,海山登基仅十天便下诏“建行宫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宫阙为中都”(《元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武宗一》)。但是,海山过于沉溺于酒色,至大四年(1311年)正月初八,在位不足4年的海山出人意料地猝死在大都玉德殿,年仅31岁。武宗死后,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了皇位,是为元仁宗。仁宗继位后很快宣布罢建中都,但仍作行宫使用,后任多位皇帝也曾到此巡幸、议政。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烧毁中都宫阙,使其成为废址。曾经极度繁华的元中都仅存世50年,以大荣大辱走完了自己的历史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天历二年(1329年)八月在元中都曾发生过兄弟相残的“旺兀察都事件”(又称“天历之变”),继位仅7个月年仅30岁的武宗长子元明宗和世瓎“暴卒”,疑为声称暂摄帝位、等哥哥归来即归帝位的弟弟元文宗图帖睦尔用毒酒所害(有说趁和世瓎酒后熟睡时用铁钉钉入头顶致死),但《新元史》认为此非图帖睦尔本意,而是少年曾在漠北做过元武宗海山的宿卫的中书右丞相太平王燕铁木儿所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兄弟相残令文宗此生再无胆量巡幸中都。中都,就这样凋零湮没。自此之后,历朝历代在草原地区都再没建立过新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