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高级别的年终赛事,为何围棋赛事可以上知乎热搜、头条热搜,而中国象棋赛事却无人问津?

前几天,中国围棋“少年天王”柯洁,战胜了韩国棋手安国铉,获得了三星杯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浪体育版面马上给了这条新闻加粗字体,知乎平台和头条平台也把“柯洁夺冠”设为热搜话题,连人民日报也登文道贺。

10w+关注量、10w+讨论、100W+浏览。

当然,还有折合人民币180万+元的冠军奖金。柯洁笑称,这笔钱大大缓解了房贷压力。

相比深受各界宠爱的围棋,同样历史悠久的国粹——象棋,却不太受待见。

又有几个人知道,与三星杯决赛同期举行的“碧桂园杯象棋年终冠军邀请赛”呢?

又有几个人关心,象棋全国等级分第一的王天一,与等级分第二的郑惟桐,上演了当代中国最高水平的象棋对弈?

又有几个人知道,本届比赛的奖金和分量,已经是中国象棋赛事最奢华、最豪迈的级别了。

但它在新闻报道里的篇幅,最多只有一个豆腐块大小。

它的冠军奖金也只有区区70万元,还不到三星杯的一个零头。

用这笔钱来还房贷?更是杯水车薪。

这个象棋迷最为看重的比赛,竟然没有在任何主流媒体、主流论坛、主流平台中掀起一丁点涟漪。

一个令象棋迷痛心而又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同样顶着“国粹”之名,同属棋类运动,围棋的地位早就远远地甩开了象棋。

这是十几年前,棋牌界就已经形成的共识。

在碧桂园杯比赛闭幕式上,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棋院院长朱国平说:

“象棋要火起来,离不开名人,名人背后是粉丝,粉丝背后是市场价值。”

这句话可谓振聋发聩。

围棋和象棋的主要差距在哪里呢?看看各自领域的“名人”和“明星”,便可略知一二。

依稀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围棋和象棋的热度,差距其实是并不大的。

彼时,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经常转播象棋快棋比赛,男子象棋特级大师张强、女子全国冠军郭莉萍,他们因为俊朗(温婉)的外表,风趣而儒雅的解说风格而成名,吸引了一大票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莉萍和张强

即使是在“网络象棋主播”大行其道的当今,张强大师在全国象棋迷心目中,依然享有“解说教主”的地位。

但这也是一种讽刺:这20多年来,除了这两位解说大神之外,并没有什么“新星”出现。

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如果失去了造星能力,那没有市场魅力,就几乎成了必然。

很多资深象棋棋迷,实际上已经对当今棋坛格局一无所知,竟然认为称霸当今棋界的,还是胡荣华、许银川等老牌特级大师。

他们根本不知道王天一、郑惟桐、赵鑫鑫这些新生力量,早在好几年前便已完成了“抢班夺权”。

当代象棋的领军人物们,根本没有老一辈象棋手的号召力。他们已经从昔日家喻户晓的全民偶像,变成了只有少数业内人士才了解的小众偶像。

这已足可见证象棋的没落。

而围棋则不然,话题性和造星能力,新生力量的崛起速度,都比象棋强得多。

2016年的“围棋人机大战”,韩国天王李世石与人工智能Ai——Alphago的五盘对战,是该年度举世瞩目的全球热点新闻。

结果令人震惊:1-4 ,李世石完败:人类智力的最后一个壁垒,最后也被人工智能打败了。

要知道,在这场对战之前,几乎所有的主流舆论,都认为软件不可能下赢人类高手。

人们大多认为,围棋的复杂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电脑所能穷举计算的范围,而这次的赛果,可以说把所有围棋棋迷和预言家们都“打脸”了。

但围棋并没有因此而陷入舆论危机——它反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它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下智力对弈的深度思考。

而围棋新秀们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出格言论,反而客观上起到了推动围棋传播、增加围棋话题热度的作用。

比如围棋新生代代表力量、年仅20岁的柯洁,除了棋力高超之外,他还在微博上化身“段子手”,犀利地点评了人机大战的进程,其富于争议的言论、略显张狂的个人性格,也受到不少网友的热切关注——

如今,柯洁的微博粉丝人数已达400多万,不逊于普通的影视明星。而中国象棋“粉丝”最多、人气最高的棋手许银川,微博粉丝人数仅为13万人左右。

围棋的泛娱乐化倾向还体现在“美女棋手”上,过去,唐莉和毛昱衡等“围棋美女”赚足了眼球,现在,新生代的黑嘉嘉、张熙源等又接过了“美女棋手”的接力棒,花枝招展地出现在各大赛场,成为了新的流量明星。

相比之下,象棋界的美女却低调得多。时凤兰、武文慧、梁妍婷等新生代象棋美女基本上出了象棋圈,就没人认识了——她们没有什么花边新闻和话题绯闻来满足众人的八卦欲,自然也无法为象棋新闻挣到可观的报道版面。

很多人在思索象棋发展受阻的根源时,都曾不无痛心地提出过一个观点:

象棋的失败,就是市场化的失败,而围棋的成功,就是市场化的成功。

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认为,它只对了一半。

“市场化”并不是什么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史,任何“市场化”成功的体育项目,它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性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喜欢玩。

F1、网球、足球、篮球、高尔夫球……这些“最有钱”的项目,哪个不是在发达国家之中具有群众基础的呢?

讽刺的是,它们在中国都属于“小众项目”(足球篮球观众是不少,真正愿意上场踢上场打的就没几个了)。

而围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简而言之就是,它是上个世纪末,在围棋水平和经济水平上处于双重优势的日本,向东亚邻国中国、韩国进行文化输出的结果。

虽然围棋是“中国国粹”,但它同时也是日本国粹。古代围棋或许是由中国传向日本,可现代围棋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而最早促进职业围棋“市场化”的国家,是日本。最早的高奖金世界围棋大赛也是由日本人主办。创办于1988年的富士通杯由当时的“围棋王国”日本主办,富士通公司赞助,每年一届。紧随其后的、中国台湾举办的“应氏杯”;韩国举办的“东洋证券杯”也于同年开办;而中国内地出资举办的第一个世界围棋大赛“春兰杯”直到十年后的1998年才姗姗来迟。

也就是说,围棋“市场化”的成功,本质上是东亚发达国家(地区)共同合力的结果,它的市场化进程,甚至不是由中国作为核心力量进行主导的。

也许说得苛刻一点,中国围棋从业人员,之所以拥有现在这般较为体面的收入,拥有蓬勃的职业联赛,很大程度得益于东亚近邻发达国家的输血。发达国家将相对过剩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围棋项目,促进了围棋事业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围棋的职业高手们赶上了这波围棋国际化的红利,分得了一些蛋糕,成为了棋牌行业最早致富的一批精英。但与围棋相比,象棋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先天优势。作为一个经济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确实没有太多资源和实力对外进行文化输出,加之日本和韩国都拥有自己的民族棋种(日本将棋和高丽象棋),“中国象棋”自然也就很难走出国门。

所以,围棋和象棋的“市场化”效果差距,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综合国力与中国综合国力之间的差距。

另外一点是,中国象棋棋迷数量虽然庞大(据说有两三千万人),但棋迷成分过于“草根”;而围棋棋迷虽然人数要少得多,但围棋用户与中产阶级、高净值高消费家庭具有极高的重合度,以围棋为媒介进行“中高端社交”,价值显然要比象棋要高得多。

那么,未来的棋类运动,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一个走向呢?

从长远看,我的看法是悲观的。

围棋和象棋,恐怕都要面临发展的危机。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人工智能。

事实上,象棋界“软件当道”,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10年前,人类象棋顶尖高手已经不是最高级软件的对手了。现在,更是连一款普通的手机象棋软件,都可以轻松战胜象棋大师。一个普通人只要拥有了一部手机,就能轻松获得超越人类大师的棋力。

这就必然导致一个结果:随着人工智能的便携化和微型化,以后棋类竞赛的作弊成本迅速降低,棋类比赛的信誉和权威度也即将迎来危机。

去年年初,在一次高规格的象棋比赛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海南业余棋手,后手轻松战和了全国等级分第一人王天一,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后来许多参赛者也指认他有作弊嫌疑:其实,近些年来,笼罩在职业赛场和地方赛事中的作弊传闻,也从未断绝过。

而当人工智能超越了围棋顶尖高手之后,围棋会不会也迎来和象棋一样的困境?

中国象棋尚且具有“和棋”这样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使得人工智能和人类高手的差距,不一定直接反馈在某一盘的赛果上,但围棋作为一个细微差距依然分出胜负的竞技游戏,若是作弊手段充斥赛场之后,强弱排序瞬间打乱、对局水平真假莫辨、人人自危互相怀疑的棋坛格局,又会是怎样一个光景?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的出现,启发了人类棋路,客观上也促进了人类水平的提升。按照象棋界以往走过的路,确实如此。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使得棋类对局逐渐公式化、标准化、同质化,“和谱”频出的高水平象棋比赛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若是未来的围棋,在高级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出现了“必走”的定式,“必然”的棋路,那将是对棋类竞技的致命性打击。

另外,随着日本、韩国围棋的没落,以及日韩顶级围棋赛事的纷纷停办,围棋运动的市场,恐怕也要遭遇发达国家的“断奶”,中国围棋的市场化发展,也要从此走上“自力更生”的艰苦道路。

中国象棋也一样。

这就是我对围棋和象棋这两项运动,一些悲观的想法和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