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女孩吗?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如今,希望工程已经走过了29个春秋冬夏。哪里有党的召唤,哪里就有共青团组织在行动;哪里有党的需要,哪里就有共青团组织在闪光。1988年,共青团黑龙江省委成立了地方性公募基金会——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92年,开始实施希望工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传播希望工程的“龙江故事”,今天为您讲述第一批“希望之星”小梅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批“希望之星”小梅:他们是我“毫无血亲”的至亲

1992年9月10日,我省369名贫困学子成为了黑龙江省希望工程第一批希望之星。为了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媒体上刊登了大量失学儿童的报道,小梅(化名)和爷爷奶奶结缘,也是因为一张报纸。

陈爷爷回忆说:“当时是看了《黑龙江日报》,那期刊登了两个失学儿童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小梅。我从小家里也穷,上不起学,所以能感觉到没文化的困难,看到别人的孩子也上不起学,怕他们今后没出路,所以我们家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帮助她上学。”陈爷爷和老伴纽奶奶都只是普通工人,家里有三个儿子,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帮小梅完成学业,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他和老伴还是决定要资助这个孩子。

小梅小时候家住杜蒙县农村,八岁那年母亲病逝,她和患病的父亲还有妹妹一起生活,为了给父母看病,家里欠了不少外债。13岁那年,她面临辍学,那个时候的她也不太明白辍学对于她意味着什么,她只是隐约记得,是希望工程帮了她,是一对陌生的夫妇让她重返校园。“第一次见到爷爷奶奶是在我家的小土房里,爷爷奶奶拿了好多东西,有米、面、报纸。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报纸,因为看见家里的棚脏了、旧了,有的地方都破了,奶奶就说拿这些报纸把它糊一下。”纽奶奶说:“我们就是希望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帮助一个孩子,就等于帮助一个家,也就帮她改变了整个人生。”就这样,陈爷爷夫妇从小梅上小学六年级一直资助她到师范毕业,八年的坚持,改写了小梅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6年,小梅从一个辍学女童变成了一名幼师,26年,让她有了爱她的丈夫和乖巧的女儿,然而26年,也让岁月斑白了爷爷奶奶的黑发,放慢了他们矫健的步伐,如今的小梅一直在拼命地和时间赛跑。

爷爷奶奶的家务活全指望她,她喜欢奶奶的不见外;一家人一起吃饭,她喜欢爷爷做的每一顿饭;她给家里买了衣服、防滑垫、护肤品,她只希望能把最好的都给他们,但她更希望时间能慢些走。纽奶奶说:“我有几次跟小梅说,现在你困难,不要给我买东西,等你富裕了,再多孝敬点我。小梅说,奶奶等我富裕了,你们要不在了,我孝敬谁去,说得多动心啊,说得我挺感动的。”

我帮你,但我不图回报;你帮我,我一定要懂得感恩。如今,小梅的父母早已离世,她把爷爷奶奶一家当成自己的至亲。因祸得福也好,命运眷顾也罢,今生能与爷爷奶奶相识,应该是小梅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你的力所能及,却将别人的一生改写;你的点滴爱心,却让她的未来有无限可能,这就是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