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的小女孩,能够做点什么?考试考第一,还是帮家里分担家务?在晋朝的时候,一个名叫荀灌娘的少年女英雄,就用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可以做“将军”,拯救成千上万的人!

荀灌娘,是晋朝襄阳太守荀崧的女儿,也是三国时期著名谋士荀彧的五世孙女。她自小就与一般人不同,就喜欢舞枪弄棒和拳脚功夫,更厉害的是,她并非是随便玩一玩、“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而是“抢如游龙飞虎、箭能百步穿杨”,骑在马上那是英姿飒爽,一根小银枪更是挥舞的出神入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当然得益于她父母的大力支持,为她延聘名师进行授教;可也是因为她本身天赋出众,要不然名师手下也出不了高徒。

多年苦练,没有白费,在她13岁的时候所学到的东西发挥了大作用。

话说有一个官宦子弟名为杜曾,因为全家遭到奸人构陷而遭难,含冤莫白的他于是铤而走险,召集匪徒为父报仇雪恨。

可是这些事情就真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本意只是为家人报仇的杜曾,因为手下成分复杂,竟逐渐演变为骚扰州县、奸淫掳掠的匪帮,他们所过之处,庐舍为虚。不过经过多番围剿后,他们实力受挫,于是流窜宛城,想取得这个富庶的地区,作为根据地休养整备,再图大举。

当时的情况是,宛城的守军只有千人,再加上春耕刚过、青黄不接,贮存的粮草也十分有限,也就是打也打不赢、守也守不长久的局势。

荀崧思来想去,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派遣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突围出城,驰往临近的襄阳求救。因为这个石览,是他的旧部,此时驻守襄阳、兵强粮足,雄视一方,只要能发兵前来,必可解救宛城之围。

荀崧的这个计划虽然得到文武官员的十分赞同,但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谁来担负起突围的重任?谁又能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在满堂文武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荀灌娘蓦然间由屏风后转出,朗声说道:“女儿愿往请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堆老爷们都没有胆量和本事接下这个任务,荀崧自然不认为自己年仅13岁的女儿有此本事,惊讶之下于是就加以拒绝。

殊不料荀灌娘却答道:“女儿虽幼, 却习得一身武艺,乘敌不备,出其不意,必可突围而出。与具坐以待毙,何不冒险一行。倘能如愿,不仅可保城池,也能救黎民于水火。即便为贼兵所阻,不过一死!同是一死,何不死里求生,冒险一行!”

局势紧急,又再无其他人挺身而出,所以荀崧考虑良久并作了一番研究与安排后,终于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同时,选派了壮士十余人,组织了一支闪电突击队,借着浓浓的夜色作掩护,一涌而出,向襄阳城飞奔而去。

凭借着出其不意以及马快情急,这队人马有惊无险地穿垒而过,突破了重围。一路奔波,终于在第三天的午后抵达襄阳。

那襄阳太守石览看到老上司的求救信,又听到荀灌娘的慷慨陈词,在对一个这位13岁“女将军”甘冒矢石突出千军万马包围的壮举大为赞赏,更为她的精神和胆识大为感动。

当机立断,石览立即发兵,而且还修书一封垦夜飞驰荆州太守周仿,请他协同出兵解救宛城之围。

大军赶到后,如火如荼的战斗展开,可荀灌娘并没有就此歇着,而是挥舞着一杆银枪左冲右突,最终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惜的是,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荀灌娘,有关的事迹记载仅此一个,13岁以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壮举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