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AI产品层出不穷,智能音箱、消费机器人、翻译机……AI技术的成熟,掀起了AI硬件的新风潮。而这个风潮的带头人,正是美国的电商巨头亚马逊。亚马逊在14年11月推出了Echo智能音箱,率先让语音技术走进了消费者的家庭。2年之后,谷歌推出了Google Home,美国的音箱之战轰鸣打响。到了2017年,谷歌收购HTC手机业务,大喊 All in 硬件。同时,国内的阿里腾讯和百度,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硬件产品,几乎成了AI语音不是巨头们的代表作品。如何让其成为大众化的生活场景,必须成为简单的大众化的应用,适用于所有产品的AI语音应用才行。

可想而知,巨头会纷纷补贴抢点市场,在这种恶性竞争中,出路又在哪里呢?ZOZOFA编者联系了JAMES,谈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出现AI语音标准化模块与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

专家JAMES打个比方来解释,有了AI语音标准化模块与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后,未来不管音箱、穿戴,还是家电等其它任何产品,创业者或大小不同的公司可以做到一天内搞定的AI语音系统的产品来,这个是可以实现的。以前没有标准模块和系统,现在工程师用AI语音标准化模块能轻松硬件开发,应用软件同样用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很快完成语音控制开发。说到这里,ZOZOFA编者更是百思不解地问:如何用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很快完成语音控制开发?

现在关键就在于这个标准化的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专家JAMES又打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你开发冰箱和开水瓶,如何在系统里区别,难道统一叫ZOZOFA,如果两个产品放在一起,两个都叫醒了?那么后面就会区别设置。系统后台可把冰箱叫ZOZOFA冰箱,在系统后台录入冰箱即可,会转化为语音为ZOZOFA冰箱;而另一个开水瓶,同理在系统后台录入开水瓶,一样会转化为语音;这个时候,直接呼醒谁用户直接叫就是,不管有多少产品多少类型的应用,不会像目前的语音助手,呼醒太简单,开发太麻烦。

当然,要想其AI语音标准化模块与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成为大众化的应用,开发难度不仅仅是上面说的那么简单。AI语音标准化模块这种硬件,不仅需要芯片厂商与成品集成厂商的无缝对接,更需要各类工程的开发配合,如AI语音与嵌入式系统开发等;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不仅考虑到其它后台方便快捷让厂商的设置、APP上架、更改商标等系统问题,更要考虑全球用户轻松使用、稳定安全等因素。

目前市场的主流语音助手基本上主打的都是全能型,而全能型智能助理不可能解决所有用户的所有问题。只有对各个垂直领域的数据积累和研究逐渐深入,从高频到低频,问题会被逐渐解决。即使一些领域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好,我们仍不能否定助手产品的价值,智能语音助理产品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持续的技术投入。华为可能会大胆尝试,未来会抓住标准化模块化的机会,基于技术开发,基于AI语音标准化模块与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与众多流行的服务整合,从而简化消费者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回顾一下目前巨头发展现状:

1、2015-2017智能音箱引爆的巨头竞争 ,亚马逊Echo在14年11月对外公布,在15年6月开始公开售卖,当年销量约250万台。谷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能音箱。从那开始,美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一直是亚马逊和谷歌的二元争霸。 关于两者的竞争格局,17年12月腾讯新闻有篇报道说『亚马逊销量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这么说不太准确,容易让人误解。因为亚马逊Echo一直都是领先,但是谷歌的份额却是在慢慢增长。亚马逊的市场份额在2016年Q4季度是谷歌的8倍,在17年4月是谷歌的3倍,到17年Q3季度,大约是2.7倍。 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给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国内厂商小米、京东和阿里都有上榜。国内因为人口基数大,经过17年年底的疯狂促销,Q4之后的国际格局很快要被中国厂商左右。 京东和讯飞早在15年就联合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可惜的是,叮咚系列并没有引爆市场,年销量在几十万台规模,不温不火。是国内市场没有需求吗?并不是。智能音箱本质是传统音箱的智能迭代。如果单纯靠用户自然流量来做市场演变,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亚马逊研发和推广Echo都是不遗余力的,甚至说是激进式的。在产品方面,Echo音箱的技能一直保持飞速增长,在17年底已疯涨到2.5万项;在商业层面,更是在电商网站首页轮番推荐,每逢假日几乎是不计成本般打折促销。智能音箱在美国的普及,有科技的必然趋势,也有亚马逊的『手动催熟』。 反观15年和16年的国内市场。不温不火的现状让国内舆论陷入了尴尬和迷茫:智能音箱是否是伪需求,语音交互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这样的否定和质疑,在17年年底,统统打破了。 2017年,阿里推出了天猫精灵,小米推出了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经过双11疯狂打折,销量率先突破百万。小米音箱亦是低价火爆到断货。同时期,百度、腾讯系的智能音箱不断冒出。BAT巨头的轮番登场,再也没有人质疑音箱的伪需求。此时的智能音箱市场,已经成为了巨头争夺的蛋糕,资金高速涌入,包括若琪、出门问问等公司,都在会在这智能音箱这个市场逐渐出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输入图片描述

2、音箱只是棋子,巨头重兵布局,重金押注 不仅是国内,在国际市场上,创业选择智能音箱领域都是一条不归路。对亚马逊、谷歌而言,音箱是抢占智能家庭终端的最好载体。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硬件根本没有考虑盈利。前面说到17年Google Home的市场份额相对亚马逊Echo有提升。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17年推出了低价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节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亚马逊的Echo Dot一样,都在以29美金的低价在销售。 智能音箱从15年到现在,发展已有三年。产品设计、发展模式已经非常成熟。功能属性、用户画像、语音技能、市场策略等等,这些问题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深入的分析(见亚马逊echo研究报告)。当一个产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竞争趋于激烈,胜负就是人和钱的问题。 国内音箱市场,需要重兵布局,重金押注,高价奇特的音箱走不通,卖弄情怀的音箱的活不久,创业者也玩不起。

3、智能耳机究竟价值几何?从2016年开始,语音助手就逐渐从音箱形态向外延伸。一个是基于音箱做屏幕化。另一个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语音话。基于音箱做屏幕化,以亚马逊Echo spot为典型代表。有了屏幕的音箱,在信息展现方面相对语音播报更快,无论是谷歌还是Facebook,都传言要推出带屏音箱,这方面市场同样是巨头的蛋糕。 在屏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趋势就是可穿戴设备的语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讯飞联合推出了莫比斯智能耳机;紧接着,咕咚和1more合作同样推出智能耳机,搭载腾讯叮当语音助手;有人说,智能耳机的浪潮要来临了?真的吗。 并不是。主要结论有如下两点: 改良而非革新:语音助手只会是耳机演变的一个子功能,没有企业能靠语音交互颠覆耳机本身;传统而非新锐:传统耳机品牌会逐步采用语音助手这个功能,创业者很难趁机入局; 要彻底看清楚智能耳机的本质,要跳出耳机本身,要回到可穿戴设备的全局视角。 莫比斯和1more的智能耳机,价值点在于语音助手给人们出行、办公、运动带来的便捷。产品有这个功能,当然有价值。问题是,这个价值有多大,能支撑起多大的溢价。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以莫比斯在众筹中主打的价值点为例,分别有如下几大场景:日程的语音控制,如添加备忘;运动时检测记录身体数据,比如跑步时询问自己心率多少;用耳机语音实时翻译;开车时用耳机语音导航;在办公室语音控制让手机打电话给老板…… 智能耳机的这些场景,不能说绝对没有价值。而是在手机和手表的生态下,相对没有价值。智能耳机没有屏幕,在出行、办公室、汽车上,几乎不可能长时间佩戴。在这些场景下,基于手机、手表的触摸交互和语音交互,都远比耳机的语音交互要快捷有效。莫比斯宣传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在自嗨。

4:巨头夹击下的短暂窗口,那有人会说,智能耳机就一定没有应用场景了吗?并不是。从目前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格局来看,依然给智能耳机留有一个很短的时间窗口,那就是运动场景。因为运动时候,手机非常累赘,歌曲可以存储在耳机上,语音助手也有了独立存在的可能。 逃离了智能手机的强辐射。语音在耳机上的价值,就会大大凸显。在海外市场,有一家创业公司 vinci一直走在智能耳机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能耳机就是头戴式的语音耳机,在16年发起了众筹,筹到了98万美金。转眼看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这些头戴旗舰都有语音助手。 在美国,带有语音助手的耳机已经不是什么稀奇。vinci 于是在2017年底,紧接着又发起了vinci 2代的众筹。新产品设计成了项圈式,主打运动场景,在语音助手之外,还可存储歌曲,记录运动数据。我们之前说过,运动场景目前是有窗口期的,但是窗口期很短。 这是因为,运动场景的语音助手,很快会受到智能手表的辐射。看似缺席了智能音箱之战的苹果公司,其实已经牢牢握住了移动设备和穿戴设备这两个超高频的语音入口。 2017年苹果发布会,苹果推出了带有蜂窝数据的Apple Watch 3,蜂窝数据版本的手表一经推出,立刻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具备蜂窝数据的苹果表不仅能通话,还能脱离手机给耳机传送音乐。也就是说,苹果在2018年,已经完整布局好了脱离手机的语音生态。没有手机,苹果手表同样可以打电话、听音乐、记录运动数据、设置语音提醒……而且,所有的数据是和ios生态高度整合。 在ios生态之外,智能手表的领头羊fitbit在17年底推出了智能手表Fitbit ionic,在基本的运动检测之外,还支持本地存储歌曲,4天长续航……Fitbit ionic目前已经登上了美国亚马逊智能手表类目的畅销榜榜首。除了不能直接的语音查询备忘,智能耳机想要覆盖的大部分运动需求,都能被Fitbit覆盖。 作为可穿戴设备的三巨头,苹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设备出货量都在百万级别。智能耳机在运动场景的发展,未来一定会受到运动手表的强烈辐射。未来的运动,也会渐渐不需要手机,而没有屏幕的耳机,只会成为智能手表的辅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输入图片描述

5、智能眼镜会成为新入口?上文说道的Vinci智能耳机一代和二代,在kickstarter上众筹都不超过100万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在2016年却是众筹了220万美金,有超过1万人参与了众筹,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数据。这款产品就是Vue智能眼镜。 Vue的创始人是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桂家勋。他的Vue眼镜,也比很多人想象得简单务实。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风,也不是AR Glass的科幻风,就是基于传统眼镜(墨镜、近视眼镜)的智能化改良,通过骨传导技术实现声音的传导,从而在眼镜上释放了语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亚马逊也传言在研发一款基于骨传导技术的智能眼镜。或许也是和Vue的想法不谋而合。 传统眼镜之所以会是为数不多的载体,背后原因和音箱成为载体是一个道理。AI技术只是给硬件产品赋能,而不是颠覆了产品本身。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也是:我原本就需要它,而它恰巧智能。

语音技术发展的这几年,现在没有颠覆音箱,未来,也不会颠覆穿戴设备。 AI时代的新产品,要从产品本身去定义设计,让AI语音不是巨头们的代表作品,应该成为大众化的生活场景! ZOZOFA编者提醒大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应用市场,未来只有AI语音标准化模块与AI语音即插即用系统能颠覆目前所有,未来不管音箱、穿戴,还是家电等其它任何产品,创业者或大小不同的公司可以做到一天内搞定的AI语音系统的产品来,可想而知,大家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