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还记得自己当年远赴他乡求学的场景吗?你曾经最想去的大学是哪?最终如你所愿了吗?这是你毕业的第几年了?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吗?

1、985毕业的也是普通人

最近在朋友圈又看到一篇关于985的文章,作者是复旦毕业的樊小书,两年前她曾经写过一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也不能这么说》,讲述了她从小县城来到国际大都市上海上大学期间痛苦又自卑的心理。

这次写的是《当个从985毕业的普通人,也没什么可耻的》,表达了她终于接受自己虽然从top3高校毕业但终究只是个普通人的平和心境。然而不知道为什么,看完之后并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反而有一丝不解。难道毕业于985就不是普通人吗?就一定会是天之骄子吗?

相较之下,反而人大毕业生陈昌的《一名非典型985毕业生的大学简史》更加地触动我。他以半虚构的方式、戏谑的口吻描绘了他的心路历程,反思自己“学生时代自以为志向高洁不慕名利,不过是仗着学校和父母的庇护饱暖思文艺。”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使得很多人转发分享,成为当时的爆款文章。

也许是因为毕业季的时候大家总喜欢回顾并感慨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涯,一方面是外在装扮从幼稚变得越来越精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晒自己大一和大四的对比照;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入学时期的一腔抱负渐渐演变成了毕业时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尤其是对于那些通过高考考入名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加会去思考名校的出身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名校的标签只是锦上添花

如樊小书在文章里写道的,很多人年少的时候以为从高考中杀出一条血路抓到了梦想学府的录取通知书就拥有了一切闪亮的未来。后来却渐渐意识到自己很弱小很普通,连痛苦也不特别。但不这不应该是正常的事吗?

我的大学同学毕业之后大部分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名校读研,也有的去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选择就业的大部分也都是去的名企,然而工资却远不够在城市里买房,每天还要挤地铁,为租房而烦恼,感受不到对那座城市的归属感。

其实能去985读书只能证明你在高考那场考试中发挥得很好,是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之后的人生还是得继续奋斗的呀,那些没能进入名校的学生,他们的人生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高中同学小凡高考发挥失常去了湖南一所普通的211,然而他一直非常自律,目标坚定,专业课和英语都不落下,大一下转专业到临床医学,非常刻苦,后保研到北京协和医院。

大学同学阿田四年里沉迷游戏,几乎不去上课,期末考试好几门亮红灯,最后勉强毕业。作家李尚龙说:“在大城市里,搞废一个人的方式很简单,给他一个安静狭小的空间,再来一根网线,最好加一个外卖电话,好了,他就可以足不出户一个月。”对于他来说,这个狭小的空间就是宿舍,解决三餐的方式是外卖。

你觉得这两个人最后就业谁更有竞争力,难道你指望公司为你的高考成绩单买单吗?所以每进入一个阶段,每进入一个新环境,都应该把之前的辉煌及时清零。去年年底大火的“跳一跳”游戏还每周一清零呢,更何况真实的人生。及时归零,是为了保持斗志,而不是沉迷于过往成就止步不前;及时归零,是为了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至于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不给自己加那么多戏。

诚然,985是一个很好的标签,它能给你的简历锦上添花,让你找到一份体面的别人羡慕的工作。并且985高校有着更优秀的圈子,更好的资源和更优质的人脉。看看去年爆红网络的互联网大会“乌镇饭局“,坐在一张饭桌的大佬们,基本上都毕业于985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985高校就读的学生通常会养成上进的学习习惯,因为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会激励自己向他们看齐。这些学校通常有着更丰富的资源,比如能够请来各界的名人来做演讲或者讲座,尤其对于那些top高校来说,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譬如最近上海落户政策向清华北大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绿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除非家境非常的优越,不然毕业之后还是要挤地铁,要租房,要还花呗信用卡,并焦虑着以后的生活啊。就像那句话说的“我拼尽全力,才过上了普通的人生。”

3、意识到自己普普通通是成长必经的一道坎

从一个小地方去到大都市确实容易产生价值观的冲击以及自卑的心理,因为会发现同学不仅多才多艺、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并且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己什么都不会,上大学可能就是唯一一次出省,英语讲得磕磕巴巴甚至怕开口被人嘲笑发音。

大学里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以前高中只知道头脑简单向前冲,埋头刷题,以为吃透了语数外政史地的课本知识点就能过上成功的人生。到大学发现并非如此,于是产生了落差感,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俞敏洪当年在大学时也非常自卑,他经过三次高考最终于1980年被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录取。作为农民的儿子,穿着朴素,并且他发现周围同学不论是学习上、体育上、文艺上还是交女朋友方面样样都比自己强。唯一擅长的游泳本想在体育课上找点自信心却被老师嘲笑:“从没见过有人狗刨能这么快。”

可以说俞敏洪在大学里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在一次分享中,他坦承了两件自己后悔在年轻时没做过的事:“第一,没有参加任何学生活动或者竞选学生会干部;第二,没有谈恋爱。”而没有去做这些事的根源就在于他深入骨髓的自卑心理。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从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留学教父”,渐渐地他开始对自己有了内心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自卑心理是可以克服的,虽然过程很难,并且我们不一定能功成名就。但至少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可以调动主观能动性,不让自己被自卑的情绪吞噬,不把自己的所有不如意归为原生家庭的锅,在逆境中自立自强。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决定下一代的起点”。实现阶层的跃升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使命啊,那是一个代际接力的过程。俞敏洪在一期《朗读者》上谈到:“进步都是关于你自己的事情,无关他人,只要你保持自己生命在进步,付出足够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结果。”专注自身的进步、不卑不亢、明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是缓解焦虑的良药啊。

意识到自己普普通通是成长必经的一道坎。谁多多少少都会自命不凡,尤其年轻的时候,但正如朴树歌里唱到的“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就是很大一个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