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把大唐王朝带到开元盛世的皇帝。但是,如果按照正常的皇位继承次序,是怎么也轮不到他上台做皇位的。李隆基能上台,靠的是他结交了一帮文武死党,发动政变上台的。在李隆基的这班死党中,刘幽求是非常杰出的一位。此人有才华、有谋略、有魄力,然而李隆基上台不就,竟然“恚愤卒于道”——因为满肚子怨恨,在赴任的路上郁闷死了。这很可惜,又很值得借鉴。

01.小小县尉,政变高手

刘幽求(655-715)

先认识一下这位刘幽求:

他是冀州武强人,武则天圣历(698-700)年间,已经40多岁了才考中进士,官职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尉(县公安局局长)。他的本事,最早显现出来的是对政变很内行。

说起政变,也不要误解。唐朝有李世民开创的“玄武门之变”的政变传统,所以嘛,他的后人们也时不时地来一次。有的政变固然是争权夺利,有时候也不免是为了诛除奸佞,推明主上台。

705年,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杀掉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扶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唐中宗)上台。但是武则天的侄子、大权在握的武三思却没受追究。刘幽求对敬晖和桓彦范说:“武三思还或者,你们早晚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作打算,到时候就来不及了。”这五位政变功臣没听进去,不久就被武三思陷害而死。

李显,就是史上著名的“六味帝皇丸”之一,是位平庸懦弱的皇帝,一辈子受制于女人。早年被亲妈武则天管的战战兢兢,成年娶了一位野心勃勃的妃子韦氏,韦氏又给他生了为同样骄横的女儿安乐公主。李显被扶上皇位后,韦皇后野心爆棚,觉得自己的婆婆武则天当女皇帝挺过瘾,想自己也效仿一番。于是,韦后和安乐公主这娘俩儿一商量,用一块毒饼要了李显的命,立李显的小儿子、刚刚15岁的李重茂为帝,韦氏以皇太后的身份摄政,相王李旦以皇叔的身份辅政。至此,唐朝第二位女皇似乎呼之欲出了。

但是,她还别以为老李家没人了。相王李旦性格和哥哥李显差不多,但他还有一群儿子,其中的老三临淄王李隆基可是个狠角色。李隆基已经结交了一群文武死党,并和姑姑太平公主联合,准备出手了。在这场政变中,刘幽求扮演了李隆基首席智囊和协助指挥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中宗李显和韦后(剧照)

710年6月20日下午,李隆基和刘幽求穿着便装进入禁苑。禁苑是一片面积广阔的皇家园林,与皇宫连接,里面驻有禁军,是皇宫的天然屏障。禁苑总监钟绍京原本说好了给开门的,这时候却想反悔——也难怪,这搞不好是要掉头灭族的啊。幸亏钟夫人开导了他几句,这才放李隆基等人进来。

等待动手的几小时,李隆基是很紧张的,毕竟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儿。所以天黑以后,禁军都尉葛福顺和李仙凫跑来请示什么时候动手,他没有马上回答。接近二更天的时候,天上出现流星。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机不可失!”于是,禁军的军官们拔剑冲出,杀向皇宫。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她们的亲信稀里糊涂地就死于禁军之手。天刚破晓,李隆基的政变部队完全控制了皇宫。这次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当李隆基和刘幽求带人杀入太极殿的时候,少帝李重茂吓傻了。刘幽求说:“大家约好拥立相王为帝,为什么不早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摆手制止了他,那意思是说,戏要做足了。天亮后,李隆基出宫拜见父亲相王李旦。既然木已成舟,李旦还能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流着眼泪慰劳儿子一番,跟着李隆基入宫。

这时候,李隆基的人马在宫外搜捕韦氏集团的亲属、亲信大臣。李重茂下台虽已成定局,但一道道诏书还是以他的名义发出。史载,政变期间发出的一百多道诏书,都出自刘幽求之手。

这些诏书内容各异:有安抚各地官员的,有大赦天下罪囚的,有贬斥韦氏集团亲信大臣的,有加封李隆基集团功臣的等等。比如,先加封李隆基为平王,掌管左右厢万骑兵,第二天又加封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为左卫大将军,二哥李成义为右卫在将军,弟弟李隆范为左羽林大将军,李隆业为右羽林大将军,京城禁军全部掌握在李隆基兄弟之手。

当然,刘幽求在征得李隆基同意后,加封自己为中书舍人,参与机要,赐爵中山县男,食邑二百户。至此,一个县尉,进入了帝国最高决策层。

刘幽求很有政治头脑。有宫中的女官和太监看刘幽求起草诏书很带劲,就劝他起草一份册立皇太后的诏书。结果被刘幽求一句话顶回去:“国有大难,民心不稳,先帝还没安葬,不可册立太后!”李隆基听到非常赞许,说:“对,不要轻易谈论此事。”为什么?皇帝是谁还没定呢,册封什么皇太后啊!

02.位极人臣,却被流放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唐隆政变胜利结束,下一步就是把相王李旦推上皇位了。刘幽求与李成器、李隆基哥俩儿商议,让他们劝李旦早日登基以安定天下。李隆基说:“相王生性淡泊,不把世事放在心上,他就是当皇帝也要把帝位让给别人,何况当今天子是他亲哥哥之子,他怎么肯取而代之呢!”刘幽求说:“民心不可违背,相王虽想独善其身,可大唐的宗庙社稷又怎么办呢!”于是,这哥俩儿进去拜见父亲,经过一番劝说,李旦才答应。

6月24日,太极殿内,少帝坐在皇帝的宝座上,李旦站在哥哥的灵柩旁。太平公主对说:“皇帝想把帝位让给叔父,可以吗?”刘幽求立刻跪倒回答:“在这国家多灾多难之际,皇帝仁爱孝顺,效法尧舜禅位的传统,是出于至公无私之心;相王替皇帝挑起重担,是叔叔对侄儿慈爱备至的表现。”说完,刷刷几笔,就把少帝让位的诏书写好了。少帝还坐着,太平公主上去一把给拉下来。至此,李旦第二次登基为帝,是为唐睿宗,唐朝第二位“六味帝皇丸”上台。

至此,事儿还没完。李旦也是要立太子的,按传统是要立嫡长子李成器的。但李成器大概被弟弟那股子狠劲吓坏了,天天哭着说不想当太子,李旦也犹豫不决,只好与大臣们商量。刘幽求说:“臣听说铲除天下祸患的人,应当享有天下。平王使大唐社稷免遭倾覆,拯救君亲于危难之中,讲功劳没有谁比他更大的,论德行又最为贤良,立他为太子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此话一出,李旦再不迟疑。6月24日,李旦上台仅仅三天,李隆基顺利成为太子。

唐睿宗李旦(剧照)

刘幽求是李旦上台、李隆基当太子的头号功臣,李旦是清楚的。他登基后,立刻把刘幽求提拔为副宰相、挂宰相衔(知政事),进封徐国公,食邑达七百户。一个多月后,又提拔为侍中(唐代宰相之一)。李旦亲笔给他写了一份诏书,高度评价他的功绩,并赐予铁券,免十次死罪。刘幽求这个升官速度,堪称是坐直升机上来的。

李旦当了两年多皇帝,就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自己去当太上皇了。刘幽求出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李隆基刚刚上台,就遇到了一个严重的挑战——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爱女、李旦的妹妹、李隆基的姑姑。史载这位公主“沉敏多权略”。从武则天时期开始,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都有太平公主的影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太平公主也是支持的,她的儿子薛崇简还是政变的功臣。李旦也很信任这个妹妹,当宰相奏事的时候,常常先问:“和太平公主商量过吗?”然后再问:“和三郎商量过吗?”三郎,就是李隆基,可见太平公主地位之高。史载:“公主所欲,上(李旦)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

李隆基上台时,太平公主已是权倾朝野,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出自她的门下。李旦在位时曾考虑解决这个问题,让太平公主到离开京城去蒲州居住。但公主一番哭诉,李旦心一软,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公主(剧照)

太平公主觉得强势的李隆基不好控制,就与亲信密谋废掉他,找个比较软弱好控制的人当皇帝。政变专家刘幽求早就看出来了,他与右羽林将军张暐商量带羽林军除掉太平公主。张暐把两人的计划汇报给李隆基,李隆基深以为然。可惜的是,张暐是位有点“猪”的队友,这边还没和皇帝计划好,他就把消息泄露出去了。

李隆基还没准备好,太平公主如果反击,他恐怕扛不住。史载“上(李隆基)大惧”,竟然主动到太上皇李旦那里告发了。这下,刘幽求、张暐都被捕入狱。司法官审理后回报太上皇:“刘幽求挑拨离间陛下骨肉,应当判处死刑。”李隆基急了,几次三番到太上皇那里为刘幽求等人求情,说刘幽求立过大功,不能处死,等等。于是,刘幽求被判流放封州(今广东新兴县一带),不过命总算是保住了。

刘幽求被流放,是否到了流放地,史书里没说。但很可能没到,因为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李隆基就除掉了太平公主集团。如果大胆推测一下,刘幽求甚至很可能被李隆基藏在京城某个地方,幕后帮助皇帝谋划政变。因为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的当天,就下诏书为刘幽求平反,而且在诏书中高度评价他的功绩,还提拔为尚书左仆射,知军国事,监修国史,恢复以前的爵位。

03.能伸不能屈,愤恚而死

唐玄宗(剧照)

这时候,刘幽求已经59岁,深得皇帝信任,又有出众的才能,按理说应该帮助李隆基好好治理国家就是了。但事与愿违,他性格中的弱点害了他:他心胸狭窄,脾气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他做到宰相的位置,却没有宰相的胸怀。史书中记载了一些刘幽求脾气大的事迹:

他考中进士后,任阆中县尉,由于他的上级刺史对他不礼貌,竟然弃官而去——不干了。老兄,您也四十好几的人了,至于这样啊?

李隆基上台后,太平公主的人窃取了大部分宰相职位。刘幽求虽然也是宰相之一,但非常气愤,“殊不平,见于颜面”。这种愤怒天天挂在脸上,流露在言语之中。这——和宰相的修养有点差距吧。

除掉太平公主集团后,刘幽求的臭脾气还是不改,特别是由宰相调任太子少保后,觉得自己被放在一个闲职上了,结果被人告发“有怨望语”——发表对皇帝不满的言论。李隆基也无法庇护了,只好下令让中书省的宰相们去审审他。

姚崇(651-721)画像

刘幽求大概是把宰相们都得罪光了:《旧唐书》记载说,宰相姚崇嫉妒他,上奏说他因为担任闲职闷闷不乐,有怨言;《新唐书》记载说,宰相卢怀慎等上奏说他轻浮放肆不恭敬,有失大臣体统;《资治通鉴》记载说,姚崇、卢怀慎等人劝李隆基说,刘幽求是功臣,突然担任闲职,有点沮丧也是人之常情。功勋大,获恩宠深,如果因点小事就下狱,影响很不好。——呵呵,这是求情吗?

李隆基也就坡下驴,贬刘幽求为睦州(今杭州淳安)刺史——京官就别干了,到外地换个环境,调整一下心态吧。一年以后,又调任杭州刺史。不久,又升任他为桂阳郡刺史。

刘幽求调整心态的效果如何呢?可以说没有一点效果。在去桂阳郡赴任的路上,“在道愤恚而卒”,竟然活活郁闷死了,时年61岁。李隆基没有忘记这位当年的老谋士,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让他配享在唐睿宗李旦的庙庭里。

读《旧唐书·刘幽求传》时,写了这样一个批注:“刘幽求能伸不能屈,年六十一,以恚死。”

“能伸不能屈”,可以说是对刘幽求悲剧根源的最好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对每个想做些事业的人来说,都要用来时时警醒自己。

“能伸”——伸,就是要发挥才干,实现人生目标。人生顺、逆无常,在顺境中固然要这样去做;在逆境中更应该调整心态,追求“屈中求伸”、“死中求生”的境界。

“能屈”——屈,不是委曲求全,而是放大自己的胸怀,在遇到挫折、遭受委屈、陷入逆境的时候,懂得暂时退让,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姿态,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达到“屈以为伸,让以为得”的目的。

毛泽东在批注中还专门写上“年六十一,以恚死”。这说明,刘幽求当时已经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了,而是已经过了耳顺之年。到这个年纪还因为官场失意郁闷而死,这就更加说不过去了。

从刘幽求的故事,从身边一些人的经历中,我们不能不说:

“能伸”的水平容易达到,

“能屈”的境界不易修炼。

那么,我们该去怎样修炼呢?一句话,就是“修炼”我们的“心”。在中国传统的心学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