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的上海都市,与时俱进、包容万象,承载着多少代人的情怀与梦想。置身魔都,有人茫然若失、格格不入;有人亦步亦趋却心存理想,仍想留在这份浪漫之中。置身于这座城市,不知道你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但有这么一群大学生骨干,作为城市新人,用态度、毅力、专业知识展现新时代新青年姿态。

2018年7月16日,30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学生骨干来到上海,开展为期15天的50元“就业体检”活动。每名队员用仅有的50元启动资金,凭借自身力量在“魔都”寻找工作,赚取生存资金,适应社会生活,并尝试运用所学专业为都市贡献新鲜力量,实现从学院骨干到适应社会专业人才的转变。学院开展这项活动已有八年之久,每年皆引起社会及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体检”的活动不断被模仿,行知学院作为首创者,准备利用本次活动实现“就业体检”从单一生存到培养社会型人才的模式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图为学院领导、教师、骨干班成员与浙江团省委副书记、奥运会冠军周苏红合影)

(实践队队员黄俊皓、马光海做快递员工作)

艰难的上海就业体验伊始,成员们面临的是“真枪实弹”的考验,他们奔波于各个区,尝试发传单、做服务生、推广微信二维码等各式各样的工作。“一天打5份工,每餐只吃6毛钱的馒头,出行大都靠步行。现在的我,一个半小时以内的路程,就觉得没必要用交通工具了”实践队员陆毛立说到。为了更大程度的节约资金,他们找寻到价格低廉的租住地,一天只吃一个馒头,徒步寻找工作……因为一旦支付不起当日房租就会被“就业体检”淘汰。炎热的夏季,磨炼了他们坚强的毅力,锻造出他们优秀的品格。但是,作为行知学院的学生骨干,队员们不满足于现状,他们自问:“单纯依靠体力赚取工资,没有发挥大学生自身优势,这种浪费青年力量的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得运用人才优势,依托当代青年力量把就业做的更“体面” !”

来自设计艺术分院的费舒颖和来瑶同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找到为茶馆做设计及策划茶会的工作。这份工作在检验她们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她们的第一份专业实践;文学分院英语专业的盛倩雯同学设想利用都市人群的碎片化时间学习外语,并运用所学的第二外语——日语结合创新创业,建立了“一元日语零基础”微信学习群。微信群人数的不断递增,为她增加了一笔小额收入,也在经营微信群时为她的二外专业水平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商学分院市场营销专业的黄鑫同学力求突破,策划并实践开展小型创业。他尝试运用商务谈判思想、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与金华厂家进行协调合作。而成员张泽翔、叶婷婷、潘佳佳则协调上海厂家,采用厂家代发货,运营零成本的销售模式,以“金沪”名运用网络平台出售金华和上海的特产;电子商务专业的李俊同学,则起家于微信二维码及线上APP的推广,带领几名成员在一天内赚到了736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践队队员费舒颖、来瑶做茶会策划工作)

15天的“就业体检”是大学生毕业就业的缩影,是目前高校争相开展的暑期实践活动,富含“知行合一”实践教育的真正内涵。通过“体检”,学生骨干们深入社会基层,结合专业特长就业,在体验工作的背后他们更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的检验及提升。除此之外,“就业体检”结束后,队员们会将所得资金结余作为善款捐赠给福利服务组织,并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将自己的所得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这段集合了社会生存、适应及专业实践检验的生活历程将成为贯穿这批学生骨干一生的宝贵记忆。

文字:林颖 李依璇 王潇 栾婷

图片:陈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