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的时候,整个天下就像是沸腾的汤锅,充斥着不安和骚动。朱元璋也被搅进其中。他从一个孤儿、和尚、乞丐,到最后加入起义军。现实把他逼进了这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朱元璋只能步步往前。但生存的环境又是如此艰难。他不仅要面对元朝军队的打击,更要提防起义军是否会在背后捅刀子。正当朱元璋为前路感到迷茫的时候,一个叫朱升的人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战略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战略方向总结起来只有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后来正是凭着这一战略,定下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江山社稷。那么,这个为朱元璋定下如此谋略的朱升又是谁呢?他为什么愿意在那么多的起义军中,选择朱元璋效力呢?

朱升与朱元璋相遇时,已经五十九岁了。朱升在这样的岁数选择朱元璋,倒不是因为还热衷于功名。因为当时朱元璋还不一定能获胜。而且,朱升本人也不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人。他一辈子都不愿意做官,虽然有满腹的学问,但半生的时间都是在乡野当一个教书先生,给学生上课,在家编书。基本处于隐居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做法,在当时也是一种风气。尤其是朱升的身边,他的老师陈定宇,友人倪士毅,都是一辈子隐居,不愿意做元朝的官员。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后,曾对朱升许诺,要给他高官厚禄。可朱升当时就回绝了朱元璋的提议,坚持要回家养老。

在排除功名的因素下,朱元璋对朱升最大的吸引,来自于朱元璋当时很明确的提出,要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恢复汉家天下。朱元璋曾提出过:”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样的口号,对于朱升来说,有很强烈的认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师从黄楚望,陈定宇,这两个人都是继承朱熹儒家学说的思想,对于华夏、夷狄这样的划分十分清楚,对于蒙古人统治的不满,早就由来已久。所以,当朱元璋打下徽州的时候,不只朱升,很多当时的儒生都很高兴的投入到朱元璋麾下。

另一点很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军队能够做到纪律严明,不伤害百姓。这是很难得的。元末的时候,很多起义军占领了一些州县后,开始烧杀劫掠,手段残暴的程度,跟土匪相比,都是丝毫不让。所以,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当地汉人地主主动提供物资,帮助元军镇压起义军。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军队,就像是淤泥里的白莲花。对于这些读过圣人书的儒生知识分子来说,肯定更有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朱元璋在打天下时,对于人才确实很珍惜,也很尊敬。每次占领一个地方,就会想办法把当地那些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挖到自己身边。不管有用没用,先养在自己身边,不让别人挖走。招朱升的时候,更是亲自到家里去拜访询问。颇有三顾茅庐的意思。

不得不说,朱升还是有眼光的。毕竟朱元璋后来成为开国皇帝。更难得的是,他能在朱元璋许下高官厚禄时,依然选择急流勇退,最后能得以善终。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公众号: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