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之前,在北京五棵松地区,一幢被称为“飞机楼”的建筑拔地而起。那就是我院的第一栋医疗大楼——老内科楼。历经数十载岁月更迭,其名字曾数次更换,但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为我院护理事业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一代又一代总医院人!

建院初期,全院只有几个大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四位护士长都是从协和医院调过来的。筹备工作完成后,护理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病房里开始有主管护士、药疗护士、临床护士之分。当时护士上夜班很辛苦,大小夜班一上就是两周,两周夜班下来,护士的体重都往下掉。但大家都十分敬业,一心一意为病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多数年轻的护士们晚上六点钟下班,吃完饭,七点又回到病房。病房有学习室,大家都在那儿学习。如果遇到病房有急诊就开始工作,九点钟左右才回宿舍休息,真的是以病房为家。

当时的病房管理也很严格,不是探视时间绝不允许家属探望,整个病房静得很。护士统一着装,穿小短裙,白鞋白袜子。说起以前的护理工作,大家可能都觉得新鲜。那时候病房使用的注射器是玻璃制的,每天清洗后到供应室点数更换,为此还要专门排个“磨针头”的班,因为针头反复使用,特别容易钝,有的还带倒刺,挑出钝的在细砂纸磨锋利接着使用,带倒刺的挑出不要。另外气管切开病人的内套管是铜芯的,每天护士都要煮沸消毒,用纱布小心清洗套管内的痰痂。由于物质条件限制,空闲的时候护士们就自己动手做棉签。她们从后勤部门领来棉花和小棍,把棉花撕成薄薄的一片,小棍从一头开始卷,轻轻一搓,就卷成了漂亮的锥形。20根为一捆,包好后送供应室消毒,取回使用。当时的静脉输液采用的是开放式输液法。开放式输液滴瓶用过后,为了去热源先在水里泡,泡完后用刷子蘸着碱水刷。夜班护士5点开始冲洗滴瓶,乳胶管用盐酸浸泡,处理后再包好送去消毒。临床班早上交班完毕后,提着木制的篮子开始扫床。护士们不但把房间里床单位收拾得干净整洁,就连写字台、窗台、卫生间都被打扫得一尘不染!

60年代,院里的技术练兵搞的红红火火。每周三晚上是生活会,大家面对面说说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等,周四和周五晚上是政治学习,剩下的晚上,下了班就练兵,到夜里十一、二点钟。不管是下了大夜班小夜班还是休息的同志,所有人都是这样练。

那时候,医护人员对待患者的感情很真诚。有一个军人,是朝鲜战场回来的,住院时已是肝癌晚期,非常瘦,全身浮肿、腹水。那是夏天,病人后背全是痱子。为了让他最后的时光能够舒服些,护士们随时都想着给他擦澡。营养室的同志们还把冰块搬来,一盆盆放在病床下,就是为了能让病人感觉舒适些。

时光如同一把锋利的剪刀,剪切着记忆的棱角。往事是什么?是黑白照片里的身影?是耳边回想的古老歌谣?是远远飘去的时代足音?还是创业之初的梦想与荣耀?不管是什么,回首,总能给人一种感动、崇敬和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