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沸点工作室《哒哒》栏目(公众号:dadatime)出品,每周五期,聚焦年轻人关心的科普话题。

年关将至,上酒桌是避免不了的。“喝不下又跑不了”成了中国酒场男人的窘境。

“不喝就不是男人”、“给不给面子啊,来,干了!”、“男人不喝酒,枉在世上走”、“怕什么媳妇啊!”……

撒泼打诨的酒桌上,“喝一口暖暖身”一定是最不靠谱的酒桌骗局之一。

西安秦岭山中老“酒神”日喝白酒6斤,一年喝掉1吨白酒,图为展示酒量抱酒坛子喝 | 视觉中国

大家对“喝酒取暖”这种谣言似乎已达成共识。

刘涛曾在电视剧《铁在烧》的发布会上自曝因夜间拍戏太冷,自己只好喝酒取暖。

其实,从普罗大众到明星艺人,从国内到国外,酒能驱寒的谣言早已肆意全球。

喝酒取暖谣言遍布全球

No1中国

中国酒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就有喝酒暖身的说法。众多影视作品中也不乏许多冬天喝酒取暖的场景。

每逢春节,长辈为了锻炼晚辈酒量,不少都会拿“喝酒取暖”这个幌子来劝酒。让小辈们不好拒绝。

No2俄罗斯

俄罗斯男人一直被冠以“嗜酒如命”的标签。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没有烈酒,会更健康,但却不会幸福。

俄罗斯海参崴的一片海滩,上面布满了玻璃碎片,全是当地人喝完酒扔进大海的酒瓶残渣。

看到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震撼?

当然,俄罗斯人爱喝酒也和当地的气温有关,1月份平均气温只有零下35℃。这似乎成了他们喜爱烈酒名正言顺的理由。

No3 哈萨克斯坦

比较搞笑的是,为了御寒,哈萨克斯坦一家动物园曾喂园内猴子喝红酒。

动物园首席动物专家向记者说道:“我们之所以给猴子酒是为了帮助猴子们抵御严寒、严防流感。

No4 苏格兰

起源于18世纪苏格兰的热托蒂,流行于欧美地区,被认为可以当做简易的感冒药使用。

经典的热托蒂制作流程和用料都十分简单,将酒精和热水混合,辅以柠檬、丁香、糖等佐料。因饮用后会产生全身发热的症状广受感冒患者的欢迎。

然而,喝酒真的能暖身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喝酒只会越喝越冷

1、喝酒暖身的假象

很多人喝酒都会有身体发热的错觉,尤其是第一口下肚。那种从嗓眼到肠道,再到胃的灼热感让人不禁感叹“够劲!”

这种表象,让人们对于“喝酒暖身”的说法深信不疑。

某栏目组曾做过相关采访,其中一位王大爷就说到,“晚上冷了吧,就喝点酒。少喝点呗,喝点反正浑身上下都暖和了。”

当然,也有人表示不同观点。一位市民表示他对喝酒暖身这种说法并不认同,“感觉喝的时候暖和,酒劲一过还是冷”。

另一位受访者则打趣道:“暖什么身啊,饮酒只能增加不安全,因为我要开车。”

记者联系到河北省中医院的脾胃二科主任医师杨玉新,她明确指出喝酒取暖是不可取的。

早前,中国科协也曾在其官方平台辟过谣。

那么,当一杯酒下肚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酒中的酒精进入血液后,会刺激毛细血管,使得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

Mayo医学中心的内科医生的Dr. DavidRaslau解释道,因为毛细血管遍布在人体皮肤表面的各个部分。

所以,当毛细血管扩张时,人体血液不断流经身体皮肤的表面,使身体感觉到温暖的同时,也使得血液中的热量大量散失。

当人体内热量的产生速度跟不上散失速度时,人的体温自然就会下降。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后冷”现象。

2、喝酒会降低人体御寒能力

其实,喝酒非但不能暖身,反而会降低人体的御寒能力。

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较冷的环境中,人体的御寒系统会自发的收缩血管,以防止更多热量的流失。

但喝完酒后,酒精会扰乱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通讯,使身体对外界的温度的感知变得迟钝。使人即便处于低于体温环境下,也不会引起血管的收缩。

如此一来,人体散失的热量比不喝酒的情况下要多得多,人体御寒能力随之下降。

喝酒注意事项

1、切莫酒后脱衣

酒后产生的暖意只是暂时的,在下酒桌后,切忌图一时之快而脱下外套。

2、酒后不要抠喉咙

很多人在应酬时,为了不让自己醉酒,会用手指抠喉咙催吐。殊不知,一旦不小心,吐出来的东西可能会被吸到气管,严重会引发窒息。

另外,强行催吐会损伤肠道,易造成胃溃疡,甚至是胃出血。

3、酒后不易运动

酒后,人的运动能力、控制力均有所下降,此时运动易造成意外的发生。

同时,因酒精有利尿作用,会降低人体含水量。加上酒后运动,身体水分以汗水的形式大量排出,易出现脱水现象。

4、酒后切忌洗澡

饮酒后,人的毛细血管会扩张。如果立即洗澡,人体会认为外界温度过高,而导致血管进一步扩张,血压降低,因而产生头晕、恶心等症状。

过年期间,喝酒本是助兴,可不要让酒成了春节期间的安全隐患。

关注公众号“哒哒”,回复关键词“文章”,查看更多精彩:

《这种衣服一年害死不少孩子,你家可能就有》

《被捧上天的阿胶,让你花了多少冤枉钱》

《外国禁用的儿童常备药,国内电视广告还在天天播》

《红枣、红糖不补血!真正补血的食物是这些》

《收走的头发做酱油?好还真别不信》

《这9个护肤常识害人不浅,尤其是第一条》

参考文献:

[1] Raúl, Andrés,Cuello, Karina, Johana, Flores, Montero, Laura, Analía, Mercado, Mariana,Combina, Iván, Francisco, Ciklic. Construction of low-ethanol–wine yeaststhrough partial deletion of the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DC2 gene[J]. AMBExpress, 2017, 07(01): 01-11

[2] David.Menival,HuaiYuan Han. Wine consumption in China: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th RegionalDifferences[R]. France:David Menival, 2013.

[3] Angelo A,Astrategic investig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of wine consump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ne Business Research, 2012,24(1): 68-92

[4] Lirong, Jiang. Comparison of the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rinking Culture[J]. Asian SocialScience, 2011, 07(05): 251-257

[5] Bing, Z.,Sirion, C., Combs, H. Green product consumer buyer behavior in China, American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04, (01):55-77

[6] Li J.G., Jia J.R.,Taylor D., Bruwer J. Li.E, The wine drinking behaviour of young adults: anexploratory study in China, British Food Journal,2011, 113(10): 1305-1317.

[7] 钟毅平,李琎,王潇.时间洞察力特质对食品选择偏好的影响:解释水平对内隐偏好的作用[J].心理科学,2017,40(05):1161-1167.

[8] 王茵. 食物路径下教育对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9] 于胜宇. 基于热量值角度分析中国食物供给与需求[D].延边大学,2017.

[10] 刘源.综合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预防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208-209.

[11] 陈宁川. 食物消费伴侣对消费者热量判断和健康度感知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6.

[12] 李秀均. 酒精对人体调节能力及非致命性损伤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04.

聚焦青年话题,搜索关注哒哒微信公众号(dadatime),每天用最短的时间,看最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