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五行学说:原始的系统循环论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观念,描绘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学说”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就是原始的系统循环论。
五行学说的产生
西周末年已经有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从《国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到《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再到《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对五行学说的最早记载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行的普遍意义
五行作为五种符号,代表可以划分为五类的事物状态。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但实际上已远远超越了这五种具体物质本身,具有更广泛而普遍的意义。
古人把世界分为有形之质和无形之气,根据其特性和运化规律归纳出组成宇宙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大元素并非指狭义的金属、树木……而是把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如把具有曲直、生发、条达特性的所有的气与质归为一类,它与自然界中“木”的特性相符合,因此都用“木”来代表;具有炎上、温暖、向上、光明的事物与自然界中的“火”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归纳为“火”;把具有承载、包容、生化、收藏、厚重这一类与“土”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土”;把具有刚劲、延伸、坚硬、肃杀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金属”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金”;把具有润下、淹藏、流动、变化这一类与自然界中的“水”具有大致相同属性的气与质都归纳为“水”。
所以,在五行的世界中,金生水是广义上的五行“金”气与“水”气相生,而并非自然界中的金属与水相生,更不是牵强附会地说“金加热融化后成水”。五行各有不同属性,万物都可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他们分别对应太阳系的五颗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以及人间的五德:义、仁、智、礼、信。古人认为,这五类事物在天、地、人之间形成映射关系,比如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之物,以及人的“仁”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五行的生成
四象与五行
“老”指阳动阴静到极点,又被称为太阳、太阴;“少”是动静刚开始的时候,被称为少阴、少阳。太阴为水,太阳为火;少阳为木,少阴为金。金木水火的相冲之气则结成土。因此,四象的变化产生了五行。
干支的关系
干支的关系
阴阳衍生五行,五行各有阴阳,天干地支就是根据五行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的。准确地说,天干代表的是五行,而地支代表的是时间和空间的轮转。
五行的属性
五行的属性
金:金主义,其性刚,其质烈。具有清洁、肃杀、收敛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金。金曰“从革”,从为顺从、服从,是金的“柔和”特性的体现;革为变革、改革,是金的“刚强”之性的表达。
木:木主仁,其性直,其质和。具有生长升发、条达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木。木曰“曲直”,曲为屈,直为伸,所以木有能屈能伸的特征,伸则舒其条达之性,屈则还其柔和之质。木可纳水土之气,树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长,树枝曲折向外舒展,生长繁茂,随风招摇。
水:水主智,其性聪,其质善。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的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水。水曰“润下”,润为湿润,下为向下,所以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
火:火主礼,其性急,其质恭。具有温热、升腾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火。火曰“炎上”,炎为热,上为向上。火在燃烧时能发光放热,火焰飘浮于上,光热四散于外,所以火有发热、向上的性质,有驱寒保温之功,锻炼金属之能。
土:土主信,其性重,其质厚。具有承载、生化、受纳性质的事物,均可归属于土。土曰“稼穑”,播种为稼,收获为穑,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长、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所以土载四方,为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