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他又开始研究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 1968年开始,屠善澄又"回归"到卫星领域,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 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主旨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享年8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南仁东就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朱显谟待了5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必松先生是对外汉语专业最大的元老。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过去是没有的,他一手开创了这个学科,确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范畴。 对外汉语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对外汉语系在全国遍地开花,孔子学院遍布全球,HSK考试成为全球汉语考试的唯一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吕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日,吕必松逝世,享年8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龙应台曾评余光中的离开: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十几年,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使中国真正进入"深地时代"! 一次他因为高强度工作晕倒,手里却还死死抱着自己的电脑,醒来后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法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 1975年他连续组织了3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9月起,屠善澄带领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MZ-2和MZ-4模拟计算机,为后来的巨型计算机奠定了技术基础。 后来又去研究人造卫星控制系统,编写《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他又开始研究红外寻的制导导弹控制系统; 1968年开始,屠善澄又"回归"到卫星领域,持我国第一颗地球卫星同步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的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 2017年5月6日,屠善澄逝世,享年9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用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终于获得成功。 他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的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实现了将繁琐的数学运算、证明交由计算机来完成。 他曾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曾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曾在每周四举办学术讨论班,2017年5月7日,吴文俊逝世,享年9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刘宝琛主持了国家重点开采的许多项目均获成功, 担任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院长时,刘宝琛年事已高,且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等疾病,但他仍然带病准时上下班,参加各种会议。还自己出钱设立"院长奖",以奖励为土建学院争得荣誉的老师和同学,每年坚持培养博士生数人。年逾花甲,仍然主动下到废矿井考察开采情况. 2017年6月21日,刘宝琛逝世,享年85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40年代,国内正处于动荡,陈学俊本有机会去到台湾,名利双收。然而他却坚定选择留在了国内。当中央号召迁至西安、支援大西北建设时,他又果断放弃了上海的房子,举家西迁,这一迁就是60余年。 他筹建了中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7月4日,陈学俊逝世,享年9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申泮文毅然投笔从戎,南下参与淞沪会战。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工系,90岁高龄的他仍在坚持给本科生讲课,而且从不迟到。"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是这位执教化学基础课时间最长,的化学家一直以来的梦想。为了编写出"赶超国外最先进的教材",一生出版了总计70余卷册3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 2017年7月4日,申泮文逝世,享年10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个世纪前,他的著作《元君庙仰韶墓地》,被海外学者称为研究中国史前亲族组织的典范,打破了"硬套社会发展规律教条的怪圈",他主旨多项大型考古,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系列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使吉林大学后来和北京大学成为两个全国性的重点考古教研基地。后又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重新定位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 2017年7月5日,张忠培逝世,享年8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同行称他为贝茵体先生(Mr.Bain),因为他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是贝茵体切变理论的创始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钢铁事业付出,他率先在研究中引进电子显微镜,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筹建了中国最早的金属研究所,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 2017年8月8日,柯俊逝世,享年10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南仁东就持完成欧洲及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天文科学家之一,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于是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为了这句话,他坚持奋斗了22年,从1994年项目预研究到2016年建成。 然而在FAST"天眼"建成后的第二年,他永远离开了人间。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享年7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朱显谟待了5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朱显谟提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该方略实施下,黄河流域治理已见成效,黄河流失土壤泥沙已由13亿吨减少为3亿多吨。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 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必松先生是对外汉语专业最大的元老。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过去是没有的,他一手开创了这个学科,确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范畴。 对外汉语可以有今天的地位,对外汉语系在全国遍地开花,孔子学院遍布全球,HSK考试成为全球汉语考试的唯一标准,这一切都离不开吕必松先生。 2017年11月22日,吕必松逝世,享年8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段全国激光陀螺研制最为艰难的20余年间,高伯龙率领的国防科大激光陀螺研究团队从零起步,从基本原理的研究、主攻方向的确定,到一项项工艺技术的突破,在重重艰难险阻中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制激光陀螺的成功之路。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逝世,享年8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龙应台曾评余光中的离开: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逝世,享年8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他主持研制成功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等电子设备与系统,后来成为"两弹一星"电子系统的核心装备。 2017年12月19日,童志鹏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