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其实一开始就越来越重视火器,据说努尔哈赤就死于袁崇焕的炮弹之下。原本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红夷大炮”,清军缴获到这些火炮后,也让它们大批走向战场。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和绿营的步兵都开始大规模装备火绳枪、火炮,而八旗骑兵则依然装备发射简便的传统弓箭;康熙时代镇压噶尔丹叛乱、中俄雅克萨战役当中,火枪火炮大显神威。。事实上绿营的这些汉族士兵,要比八旗兵更加喜欢火绳枪,尤其是到清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鸦片盛行,而火绳枪装子弹几乎不用费任何力气,所谓左手烟枪、右手步枪的“双枪兵”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行的。
不过清朝的火枪虽然先进,但却几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清军的远程作战步兵几乎都装备了火绳枪,但他们面对的却是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军队(虽然有很多印度和东南亚籍雇佣兵),英军此时早已经普及了燧发枪。清朝的火绳枪3分钟才能发射一枚子弹,英军的燧发枪1分钟就能发射一枚子弹。而清军火枪的射程则更是远不及英军火枪。
8-19世纪,中国军队作战方式也大规模线列阵,面对面站定设计,清军思想是,站定设计时候,要求一枪可以打穿对面敌人数人,于是大威力抬枪被发明出来。同时,清人想要增加火枪的射程,却想不出结构上的改良方案,而是把火枪的枪管一再拉长。抬枪顾名思义就是两人抬着的火枪,它有近3米长,前面必须有一个人抬着,或者架在专门的铁架上。
不同于用来攻城和消灭大群部队的火炮,抬枪和火枪一样是用于正面阻挡敌步骑兵的,所以这两个枪手可以说完全就是活靶子。在镇压太平军、捻军的山地战场,就更没它什么用处。不过比起大炮,它不用马拉,可随步兵前进,还是方便的多。这种枪显得很笨拙。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一只枪2米5长,30斤重,我国生产的56-1轻机枪才15斤重。据说有的抬枪射程可达2.28公里。抬枪在19世纪初开始出现,因此有100年左右历史,当时属于一线武器。
这种单发步枪,是中国所独创,在世界各国都没有的武器。在甲午战争中,作为一种步兵支援火力,抬枪被北洋陆军大批装备,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抬枪早在鸦片战争时清军就已大量装备,分前装滑膛、前装线膛及后装线膛等,其结构原理与同类的步、马枪相同,只是尺寸、重量、装药量、威力、后坐力等比步、马枪为大。
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对准了一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但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评价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
因为抬枪的威力大,相当于后代的无后座力炮,射击时需要操作者抵肩射击。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有的抬枪也会装上散子,如同散弹枪一样,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抬枪在中国近代史上服役时间非常长,在八年抗战期间,都还有使用这种前清兵器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