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引
他是民国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人称 “教授中的教授”。他晚年双目失明却依然构建了纯粹而明亮的学术世界,为学术付出了一生。他的学识、生平与国难、家恨交织在一起,本身就已构成一段传奇,至今为人颂扬、传说。“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他就是陈寅恪。今天我们邀请大家参与众筹,将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遗失的珍贵手稿以及部分书信,以线装典藏的方式仿真再现,与大家分享那段具有传奇经历的历史记忆,以此见证知识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化传承。
珍贵手稿 不幸遗失
1941年,陈寅恪先生在香港的书斋中,将一摞誊抄得工工整整的稿件打包封起,题上“请交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王兼士先生收存 弟寅恪敬托”字样,随后寄往上海,希望借银行家的保险柜,将自己的心血妥善保存。不料随着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上海、香港相继沦陷,陈先生虽受尽磨难终于回到大陆,却与王兼士彻底失去联系。1943年,商务印书馆来谈出版事宜,陈先生只能找出“不完整之最初草稿”,由一位叫邵循正的年轻人帮助整理,“拼凑成书”,即著名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终其一生,陈寅恪先生都没有再看到自己早年遗失的那份稿件。1944年底即已双目失明的他,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中,尽管依然构建了他纯粹而明亮的学术世界,但那份遗失的稿件,仍然是他本人与学界的莫大遗憾。在那个没有电脑和复印机的年代,多少珍贵书稿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战火和流离中,这份手稿,也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文集》出版 手稿回归
1956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即上海古籍出版社创立初名)在上海成立,因拟出版《元白诗笺证稿》,与陈寅恪先生取得联系,现仍保存的双方来往的第一封邮件是在1958年,陈寅恪先生来信同意签署该书合同。古典文学出版社随即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但人员多数未动,仍和陈寅恪先生始终保持着书信往来,著名的《钱柳因缘诗释证》就是在此期间约稿并获允准,后改名为《柳如是别传》出版。也正是在1958年,陈寅恪先生便同意授权出版论文集,约定题名《金明馆丛稿初编》。双方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965年。接下来“文革”开始,举国尽墨,万马齐喑,直到1969年陈寅恪先生离开人世。1978年1月1日,“中华上编”恢复独立建制,并正式更名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文集》的出版随即提上日程,这对于走向新生的出版社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1980年,《文集》如期出版,一时学界震动,洛阳纸贵。
▲《陈寅恪文集》
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文集》的出版还带来另一份惊喜……
1980年《文集》出版的消息传遍海内外,引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注意。他辗转托人,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取得联系。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位自称“王兼士”的老人是谁,直到打开他珍重交付的包裹,“弟寅恪敬托”字样赫然出现——那是怎样的震撼啊!如今的我们用最大的想象或许也难触及万一。整整四十年,他是怎样守护着这个包裹走过战争炮火,走过“文化大革命”,在多少人自家著作藏书都只能付之一炬的时候,却把别人交托的书稿珍之重之,保存如新?整整四十年,在那个年代,他不知道如何找到陈寅恪先生,只能始终悄悄保存着这个包裹,直至看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文集》的消息,才找到物归原主的办法,终于能够交卸这份沉重的托付。虽然此时,陈先生已经离世十一年,但在九泉之下也会欣慰吧,他亲手题写的“唐代政治史略稿”七字,终于再现于世人眼前。
▲ 陈寅恪先生亲笔题签及印章
线装典藏 以飨世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取得《唐代政治史略稿》手稿后,立刻联系陈寅恪先生的家属,交还这份珍贵的手稿,同时也获得家属的授权,将之影印出版。最初做的是一本小精装,受到读者的欢迎,但当年限于条件,用纸、装帧均差强人意;2016年曾制作一线装版,不过仍有方家认为这一版本虽然可贵,但与这样独一无二的珍贵手稿,与陈先生的学术成就难以相称。因此,我们希望重新制作,完美呈现陈寅恪先生的遗墨风采,与大家分享那段具有传奇经历的历史记忆,以此见证知识界“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文化传承。
▲手稿内文效果图(原大打样)
此次推出的线装典藏版内容主体包括以下两部分:
1.陈寅恪先生手稿誊清本《唐代政治史略稿》
若非战火纷扰,陈寅恪先生的代表作《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本该以此謄清本为准排印出版。手稿上有大量朱墨二色修改痕迹,但均勾画清晰,可见作者严谨之态度。经校对,除了专名线、书名线为现通行排印本《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所无之外,还有大量字词出入,其中部分当属邵循正帮助整理时所作修订,更多者则是清样与“最初草稿”的区别:如第43叶a第一句,手稿本作“唐代政治革命有中央革命与地方革命之别”十八字,而排印本作“唐代政治革命依其发源根据地之性质为区别,则有中央政治革命与地方政治革命二类”三十六字,篇幅整整多出一倍,不若手稿誊清本简明扼要。
陈寅恪先生生前曾要求其著述的出版一字不改,保持繁体竖排。今天我们奉呈的手稿,除了可以领略陈寅恪先生亲笔书法的赏心悦目之外,还能看到真正符合他本意的著作原貌,有心者更可于种种修改之间,体会学者治学之路径。
▲手稿正文朱墨二色修改
2.陈寅恪先生自1956年起致古典文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所有十四封书信及辑注
所有信件按时间排序,以彩色印刷最大程度保留信件原貌,包括信笺花样均历历可见,部分横版来信还采用了展页的形式特别制作。每封书信后附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先生所作辑注,结合本社去信,解说来龙去脉。
▲有关《柳如是别传》(《钱柳因缘诗释证》)的来信
▲有关《元白诗笺证稿》的书信展页
拥有这套《唐代政治史略稿 外一种》纪念典藏版,您会得到什么
1.典雅古朴的线装书一函三册
此次特别纪念版,采用从安徽定制的手工加厚宣纸印刷;由全国知名的线装书制作单位萧山古籍印刷厂承印,传承古法六眼穿线、包角、印书根;封面、函套均采用蓝色真丝绢。成书尺寸225*340毫米,大气典雅,无论选材用料,还是制作工艺,均精益求精,务求匹配大师经典之作。典藏版定价为壹仟元。
▲工作校样(非最终成品)
2.特制朴素而有韵味的双层棉麻包袱皮
陈寅恪先生的女儿们在回忆录《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中写道:“父亲去课堂授课,不提皮包或书包,总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书本,大多是线装书。”有人曾说,陈寅恪先生那些佛教、禅宗的书一定是用黄包袱皮包着,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他对教书这件事有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当我们的编辑读到此处时,复原场景的想象,犹如电光石火一般:我们已然无法亲睹大师风采,何不让大家像陈寅恪先生当年一样用包袱皮来包裹这套珍贵的手稿线装的复制本,以示我们对知识与文化的敬畏与呵护?
想象中并不复杂的事,做起来却超乎想象的艰难。由于此次制作限量1000套,多数厂家不愿承接小批量包袱皮订单;或者好不容易寻来的样品,又难觅旧时光的韵味。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找到符合预期的布料:外层蓝色,内衬米白,天然棉麻材质,古法印染的图案也让人眼前一亮。
3.众筹版特制黑檀木镇纸
陈寅恪先生曾说过:“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所指即《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其中“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之字句,早已脍炙人口,被认为是陈先生傲骨之集中体现,也是所有知识分子共同的追求。此次我们集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字,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字刻于黑檀木上,填以石绿,制为镇纸,专供众筹版读者收藏,亦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镇纸尺寸300*40*20毫米,精美压手,按众筹成功最终数量定制。先手抢购价不含镇纸,敬请留意!
▲用来制作包袱皮(尺寸750*750毫米左右)的传统工艺印染蓝布和手工加厚宣纸
▲印前配件已齐,只待东风
此次众筹资预期金额100000元,用于图书印制及相关配件制作,限量1000套,不再加印。众筹期60天。
项目回报
1.众人拾柴 5元 (不限人数)
众筹期结束,每120人中随即抽取一位(不满120人按120人计),赠送线装典藏《唐代政治史略稿 外一种》(一函三册)一套,定制镇纸一枚,特制包袱皮一方。
2.先手抢购 480元(限60人)
为庆贺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60周年,特提供60个特惠名额,可以48折的优惠价获得线装典藏《唐代政治史略稿 外一种》(一函三册)一套,特制包袱皮一方。限量60套,先到先得,抢完为止。先手抢购价不含镇纸,敬请留意!
3.众筹价600元
以60折的优惠价获得线装典藏《唐代政治史略稿 外一种》(一函三册)一套,定制镇纸一枚,特制包袱皮一方。
4.2700元获得5套
抢购下手慢了,错过特惠价?没关系,告诉好友这个众筹消息,只要凑满5套一起下单,就可以享受54折的抢购价。每套均附送定制镇纸加特制包袱皮。悄悄说一句:买来送给喜欢传统文化的亲朋好友,也是一份极见品位的礼物哦!
此次众筹项目每成功一套,本社代表参与者向上海随迁子弟学校(即通常所说的民工子弟学校)捐出经典诗词图书一套(五本)。
感谢您的支持!
线装书印制和相关文创产品制作通常需要60天左右时间,项目入口题图为打样效果图,非成品图片,回报以实物为准。
众筹满额开机印制,故预计在众筹期结束后15日左右我们将按顺序为您发货。
需要开具发票敬请注明,发票将由第三方书店提供
所有有关众筹相关事宜,请尽管私信众筹客服, 并请您耐心等待!
↓ 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众筹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