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钱塘江大桥位于六和塔附近,北岸在杭州二龙山东麓,南岸在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村上沙埠,全长1453米,宽9.1米,高7.1米,于1935年4月开始动工兴建。

在建桥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打桩。想要使桥基稳固,需要施工人员穿越41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由于木桩立于沙层之上,而且沙层又厚又硬,打轻了下不去,打重了断桩。面对这种困境,施工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决定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这种方法一经采用就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在打桩之后第二个困难便是建立桥墩。为了解决钱塘江水流湍急,难以施工的状况。施工人员创立“沉箱法”。他们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然后在沉箱上再筑桥墩。

最终建成的大桥桥墩,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每个桥墩底部是130根30米长打入江底的木桩,木桩上安放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多吨的混凝土沉箱,沉箱上建桥墩,桥墩顶部离江面10多米高。

除了这些困难之外,如何架设钢梁也是一个极大的难题。由于传统建设大桥钢梁采用“伸臂法”需要等到桥墩按照顺序全部建好之后,钢梁才能够从两岸逐步深入江心合拢。但是为了赶工期,桥墩完工的次序被打乱,因此整座桥不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为此,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施工团队虚心请教熟悉钱塘江水文规律的当地人士,充分发挥施工人员集体智慧,最终发明了“浮运法”,把整孔钢梁装载在二条灌上半舱水的船上,巧妙利用钱塘江涌潮的落差,把钢梁安全安装到位。

在经过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之后,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建成之后大桥为上下双层钢结构桁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6.1米,两侧为1.5m的人行道;下层铁路桥长1322.1m,单线行车。成为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路、铁路两用特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