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安排到某大型三甲军区医院进修急诊ICU,既觉得开心也有点郁闷,郁闷的是一个月前从内科医师身份转变为急诊科医师,原因之一是急诊科长期招不到医生。不得已把我这个“后生仔”调到急诊科。掌握新的知识肯定开心、兴奋,郁闷的是从此要开始“卖命了”。刚开始跟着进修老师值班就遇到“大件事”。一名8岁小孩在学校上游泳课的时候,溺水身亡,之所以用上“身亡”二字,是因为急诊接回来的时候,心跳呼吸骤停,瞳孔已经散大了,另外溺水事件接近30分钟。

溺水的病人我不是没有见过,绝大多数是无法抢救成功的,因为脑组织只要缺氧4~6分钟就可以发生不可逆性脑损伤!更为抢救增加难度的是很多人发生溺水是在江里或者水库里面,泥沙及其他异物可进入呼吸道!随着时间进展会出现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淡水中溺水,淡水进行血液循环可稀释血液导致溶血。产生高血钾和低血钠,进而心室振颤,而溶血游离血红蛋白又会引起急性肾衰。在海水中溺水,可引起肺组织高渗状态,引起急性肺水肿,最终急性心力衰竭。所以溺水时间非常重要!是抢救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病号紧急送到急诊EICU,全科医务人员像打了鸡血似得,从科主任,护士,到急诊医师,当然还有进修医师,当然还有匆匆忙忙赶过来的儿科医师,二十来个人围得密密麻麻,送来的时候已经进行了马上气管插管,不得不为院前急救人员点个赞(据说是盲插),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进行纤支镜(吸附异物),上呼吸机,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上冰冒等。

“小孩子溺水必须抢救1小时!”科主任发话了,“我们这人手够,心脏按压按快点,最少120次/分”。虽然无循环迹象,但带教医生“强哥”还是在3分钟内进行了中心静脉置管开通了生命通道!,护士进行了抽血化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谱、血气分析等。

心肺复苏尤为重要, 这是对急症危重病人抢救的关键措施,即是通过胸外按压形成人工循环,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为接下来的抢救提供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血压78/46mmhg,心率112次/分,瞳孔散大,瞳孔无反应”护士说到。

“心率是按压出来的,还未恢复自主心律,继续按压,调整呼吸机参数,调高潮气量”科主任紧急说道。

当进行抢救40分钟的时候,患儿出现了自出心律,50分钟可以触及大动脉搏动,慢慢的嘴唇由发绀转为红润,2小时后瞳孔由散大开始缩小并有反射,右侧更为明显。“加油,坚持下去”一个小护士低头在患儿耳旁诉说道。看到此景不觉得眼前有点湿润了。

后来这个病号转入ICU进一步治疗,虽说缺氧时间很长,缺血血氧性脑病肯定是少不了,后期还可出现脑水肿和颅内出血。另外哪怕大难不死,后遗症恐怕也免不了,如脑性瘫痪、脑积水、智能低下、癫痫等,但孩子还小,恢复能力强,也不好说。

快送入ICU门口的时候,耳旁伴随着家属的哭闹声音。

当“医术到达顶尖的时候,在某些前提下,真的有逆转阴阳的手段”,我想我更有动力去做好急诊医师,哪怕钱少、活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