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关岭县城东关索岭对面的晒甲山红色悬壁上,在宽十米、高六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几十个奇形怪状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小不一,排序没有规则,玄奥异常,至今没人能解答。神秘文字大者一米见方,小者十几厘米。若篆若隶,古朴浑厚。虽经风雨多年剥蚀,但其色历久不退,这就是“红岩天书”。
顾名思义,天书就是上面的字看不懂的意思。从明清开始,红岩石碑就成了很多人前来考察,但都没能得到究竟是何人留下的。因为未知性,于是很自然就就引起了猜测,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留下的,也有人说这是殷高纪功,众说纷纭。
红岩石碑最早的记载出自于明朝嘉靖年间邵元善的《红岩》诗,邵元善这样写道,“红崖削立一千丈,刻划盘回非一状。参差时作鼎钟形,腾掷或成飞走象。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也正是邵元善把红岩石碑之名推向了世界,从此人们都知道贵州深山里有这样一块石碑。
邵元善在诗中对红岩石碑的字谜做出了自己的猜测,他认为这是诸葛亮当年南征时教授蛮夷特殊图谱的故事,认为天书内容就是如此。正是邵元善如此的猜测,让后人认为红岩石碑就是“诸葛公碑”。比如清朝初年,人们称红岩天书为“黔永宁有诸葛公碑”。
从至今600年猜测的结果来看,明清时期的学者绝大多数倾向于红岩碑是诸葛亮当年攻打孟获之后,当地老百姓给他树立的功德碑。这显然不是最终的定论,红岩碑如同玛雅文化一样,给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光绪年间,日本学者德丸作藏听说红岩石碑之后,非常感兴趣,于是实地前来调查文字之谜,但也没有结果。对于这次调查,德丸作藏在他的日记中做出如下的记载,“此碑含有绝对之神秘性,谁也无法窥破其中的奥秘。”
光绪二十七年,当地官员希望能得到拓本。由于石刻并不是镌刻,无法拓取,结果只能用石灰糊字画四周,成其阴文后拓取。拓印结束之后,工匠在铲字时导致岩石层脱掉了部分,致使部分文字失去了本来的面貌。1999年,为了让红岩石碑之谜尽早被解答,当地政府曾悬赏百万人民币,结果至今还没有能领到这笔悬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