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名为《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因为这篇文章,结果蔡桓公成了讳疾忌医的典型,被后人嘲讽了上千年。

可事情真的如此吗?我们来简单看下原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章一开头就说了,扁鹊见蔡桓公,此时的蔡桓公没有丝毫的不适,扁鹊也没说是来瞧病的。蔡桓公说自己没有病,说的是实话,没毛病。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CT还要厉害,只站了一会儿,就说蔡桓公的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但是又没说明具体依据,只凭借名医的身份就说人家有病。

这要是换你的话,假如说自己丝毫没感到不适,突然大马路上来个名医,告诉你说你有病,换你你能接受得了吗?所以说蔡桓公不高兴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

过了十天,扁鹊又说蔡桓公有病;又过了十天,又说。蔡桓公当然不高兴了,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之后才表现出来,这也算是给神医的面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过了十天,扁鹊看到蔡桓公,扭头就跑,这让蔡桓公很是不解,于是就派人问他怎么回事儿。话说扁鹊作为一代神医,见死不救,扭头就跑,这也太不对了吧?一直到蔡桓公派人来问,这才说出病因和治疗方案。

最后又过了五天,这距离扁鹊第一次说蔡桓公有病已经过去了35天,此时的蔡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起来。可他并没有忌医,而是立马派人去找扁鹊。可此时的扁鹊早已经逃到了秦国,于是蔡桓公就挂了。

蔡桓公很不幸,得了怪病,临死前才有体征。更不幸的是,死后还要被人嘲讽上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篇文章是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是韩国王室诸公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曾多次上书韩王,希望能够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可始终得不到采纳。愤怒之下这才退而著书的。

从这书名来看,寓意已经很明显了,“喻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韩非之所以写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其本意是想阐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观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解决难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这话是说给医生,也就是治国者听的,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要说明的主体。

韩非的本意是要告诫医生(治国者),这段文字说的是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可惜的是,这段说明主题的文字,课本并没有选入。

更冤枉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的人,而扁鹊则是战国时的人,扁鹊见蔡桓公,完全就是关公战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