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益组织“上学路上”发布了《2017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根据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4000万的总数进行估算,并将父母一方单独外出和父母双方均外出的农村学生计算在内,结果显示中国农村共有超过2300万留守儿童。

中国留守儿童的具体数量因不同的估算方式相差很大。2013年,全国妇联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中国共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而2016年多部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统计认为,全国不满16周岁、父母均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

尽管数字有所出入,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而成长过程中父母关怀的缺位,给留守儿童的心灵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

《白皮书》对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三到八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的14868份有效问卷中,有82.8%的问卷来自于农村学校。农村学生中,父母均外出,处于完全留守状态的学生占26.1%,若再加上父母中一方外出的学生,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到了58.1%。而城镇地区留守儿童的比例明显低于这一数字。

在农村地区,完全留守儿童多是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或是被寄养在亲戚家,难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超过10%的农村留守儿童一年中难见一次父母,甚至分别有3.9%和8.5%的农村父亲和母亲一年也不与孩子联系一次。城镇地区的留守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则更为频繁,见面和联系频率均高于农村。

虽然照顾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但数据显示,缺母留守状态下,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在“遭受父母惩罚或打骂”、“学习成绩明显退步”、“被他人欺负”、“参与打架或其他冒险行为”等多个指标中,母亲单独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心理负面影响等同甚至大于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因此,《白皮书》认为,如果无法实现父母均留在孩子身边的最佳状态,母亲最好是留下来陪伴孩子的那一方。

值得注意的是,11.4%的被调查儿童反映自己最近经历了父亲或母亲离世,而2016年中国人口死亡率仅为0.709%,且有7.9%的学生选择这一事件对自己“几乎没有影响”。《白皮书》由此推断,这些孩子并不一定全都经历了父母离世,勾选这一选项很可能只是为了借此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心理学研究认为,原生家庭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事实上,生活在没能提供足够关爱的原生家庭中,留守儿童除了会怨恨自己的父母,性格孤僻,悲观自卑,还有可能会在无意识中模仿父母的做法,将所受的伤害加诸于自己的孩子身上。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也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5年,一位年仅12岁的留守女孩毒死了自己最好的玩伴;今年3月,湖南一留守儿童杀害73岁老妇,拿走其身上700余元现金后逃离现场。背后折射的,正是家庭和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怀和教养的不足。

中国城乡、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农村青壮年不得不为谋生而背井离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高企的房价,又导致农村儿童难以在父母工作的大城市接受教育,与父母共同生活。

作者:彭雨田 马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