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提督

1962年的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总共打了32天,却带给了“南亚霸主”最深的恐惧。面对不可战胜的中国军队,纵横南亚、自我感觉良好的印军一溃千里。解放军18军军长、印度人心中的“喜马拉雅战神”张国华中将战后向中央汇报时,竟然感叹自己从来没打过这么简单的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被尊称为“喜马拉雅战神”的张国华中将)

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摧枯拉朽”完美概括,解放军单凭实力一路平推就将侵略军打回了老家,其中最精彩、最具战争艺术性的就是邦迪拉战役了。

当时是10月下旬,克节朗—达旺战役和瓦弄战役刚刚结束,印军精锐第7旅、第11旅全军覆灭,遭受重创的印军只能收缩爪牙、舔舐伤口以图再战。印军第四师沿着色拉、邦迪拉一线摆成了一字长蛇阵,利用险要的地形和充沛的火力牢牢扼住了解放军南下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解放军在攻山)

这时,印军全军上下开始弥漫着一股“高枕无忧”的安逸气氛。纵观整场战争,乃至印军参加过的所有战争,印度军人都似乎带着一种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懒惰气息,一旦感觉自己安全了,便会迅速放松警惕。哪怕此时的新德里已经挖起了战壕和防空洞,处在第四师保护下的印军居然“毫无战争气氛”(第四师师长A.S.帕塔尼亚报告语)。从这一点上,就可以断定:印度必败,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但不论怎么说,当时第四师的一字长蛇阵还是让解放军颇为头痛。这种长蛇阵本不难破,但是在奇绝险峻的西藏地区就变得十分棘手。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中国侦察兵反复勘探和藏民的热心帮助,一字长蛇阵的弱点被发现了:贝利小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1913年,为了协助麦克马洪爵士划定藏印分界线,探险家F.M.贝利上尉与勘察员摩斯赫德上尉徒步入藏,发现了这条可以直插色拉与邦迪拉的小道)

这条贝利小道就像是三国时期的子午谷一样,可以直插印军防线腹心,但是非常难走,根本没有路。而且万一印军在小道尽头布置重兵,岂不是拿战士们宝贵的生命开玩笑吗?

正当指挥部为走不走贝利小道犯难时,一封电报让张国华将军下了决心:我军侦察兵冒死潜入勘探,发现小道尽头登班驻守印军兵力薄弱,可以一战而下。既然印军松懈大意到如此,那我们中国人就绝不做错失良机的诸葛亮,一个字: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解放军在西藏山间行军)

1962年11月13日,第11师组织1500余人的奇袭部队,兵出“子午谷”,经过6天5夜强行军,硬是在荒凉陡峭的贝利小道趟出了一条胜利之路。18日凌晨,登班军营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还在睡梦中的印军稀里糊涂的丢了性命,一字长蛇阵被截断了。意识到危险的印军终于慌了,紧急调动了警卫旅联队意图夺回登班,但他们明显高估了自己的战斗力,警卫旅联队在登班被中国奇袭部队打得溃不成军,全部逃散到深山老林中,几周之后才有零星的士兵在印度本土被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印度兵)

不过,此时解放军第55师对色拉的印军62旅的强攻并不顺利,即便是印军主力无法增援色拉,但是凭借地形与火力优势,55师的几次进攻都被打退了。关键时刻,还是印军帮了中国大忙——师长帕萨尼亚感觉在登班北侧的德让宗指挥部受到威胁,遂命令62旅放弃阵地快速回援师部。本来解放军对缩在乌龟壳子里的62旅感到难以下手,突然发现印度人出来自寻死路,真是喜不自胜,赶忙拿出了最热情的欢送方式——炮火和子弹为印军饯行。激战30分钟后,55师轻易地将62旅打散,还一鼓作气奔袭德让宗,意图将第四师师部拿下。知道大势已去的帕萨尼亚最后还送给解放军一个大礼包——他不顾解放军部队已经拿下了登班,仍旧命令手下的65旅快速南撤,导致3000多印度兵在登班的山间公路上挤作一团,被55师和11师前后夹击包了饺子。

此时的印军兵败如山倒,漫山遍野都是溃兵,当然也就没有人给还在邦迪拉的48旅发报通知德让宗失守,所以48旅旅长古尔巴克什·辛格准将仍然派出了由2个步兵连、4辆坦克、2门山炮组成的特遣队支援德让宗。这支特遣队运气太差,正巧碰上了奔袭邦迪拉的解放军部队,被迅速歼灭了。不过,特遣队还是忠于职守地给辛格准将发了“中国人来了,我们完了”的电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格准将知道大势已去,遂命令48旅撤退。不过,由于平时在后方过得太舒服,48旅撤退的速度太慢,还是被追击的解放军狠狠打了一下,撤退变成溃退。

至此,色拉、登班、德让宗、邦迪拉一线全部光复,中印边境东段的战斗基本结束。不过,在这最后的最后,还有个小故事。追击48旅的解放军一个连由于追的太快,与大部队脱节,当他们追击的敌人被干掉时,他们恍然才发现,眼前不再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山峦、树林、积雪,而是一片辽阔的大平原——印度本土。虽然最后中国主动停火,但是它用风林火山般的有力反击向世界证明:我们可以打到新德里,这不是一句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