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有一群脚踏实地,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名师。他们将“工匠精神”刻在心头,带到工作之中,他们以匠人之手勾勒精致教育,以匠人之心铸造教育本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看看她们是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的。

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工匠名师”罗凯:做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匠人

罗凯,高级工程师,四川省民办高校优秀教师,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从事学校实验教学工作,一直致力于学校实验的建设和开发,并经常带学生团队参加各类竞赛类比赛。在成都学院已有12年时间,从2005年至今一直从事民办高校电子类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教学、科研、管理均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2010年被工信部列入到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工程中高级人才库中。

精益求精 在教学上创新改革

对于工匠精神,罗凯老师有自己的理解,首先是要爱岗敬业,这是在平凡岗位上的一份坚守,要对自己的岗位有深深的热情和挚爱。其次,对于工匠二字来说,精益求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不断要提升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教学做好、做精。

罗老师秉持着“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到有用的知识”的原则,一丝不苟地准备着每一堂实验课程的内容,用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上好每一节实验课,用不变的教学质量履行着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

近几年,罗老师做了很多教学上的改革,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教学里。罗老师主张“实践—理论—实践”的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先感性认识,再理论认识,最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让教学的效果最大。从体验式教学到理论铺垫,最后到落地掌握。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电子信息+”的概念,将电子信息这个专业会融合到各行各业中去,提高各行业的效率,各行各业都会用到电子信息这块的相应的技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也紧抓突破,追寻这个思路进行发展,放开眼界,把学生正真培养成为电子信息的应用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服务于各行各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心不改 为工匠精神赋予创造性

留校和教书育人的这个初心一直深烙在罗老师心中,用他的话说,“如果是变了的话,现在已经不在学校里面了”。这一路走来,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的越来越好,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位高技术人才,罗老师受到太多“诱惑”,收到太多待遇丰厚的企业的邀约,最终依旧保留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全部的邀约回绝掉了。一心想的是怎么把自己教学上的工作做到最好。

如何将创新融入到教学,就算是工匠,新时代的工匠应该要有怎样新的使命?这正是罗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创造性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基本素质。老师的天花板决定了学生的天花板。如果作为老师都停止不前了,学生有可能就学不到更加先进、更加有用的东西。”罗老师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具有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去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快自己的脚步去跟上这个时代,将不断学习到的新知识知识、新观点、新理念转化为为之奋斗的初心,赋予教育更多创造性和可能性。

为了更好的能履行教师的职责,罗老师从未停止自我提升的脚步:先后完成技术、管理双硕士学位深造;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和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认证:物联网开发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ARM开发工程师证、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工程师高级师资证书、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考试组织管理和评审资格证书……同时,罗老师还努力把握住每一次外出学习和参观的机会,这些机会都会让他接触到行业最前沿的知识。

执着追求 做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每一次比赛,罗老师都会拿出百分之百的态度去面对,与学生们同吃住,共甘苦,全程参与、指导,和学生一起攻克难关。有些比赛为期两至三个月。让罗老师记忆犹新的是,在2014年的大学生物联网大赛中,他带领着学校的参赛团队与来自211、985重点高校的团队同台竞技,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学校也成为唯一一所获得该殊荣的独立学院。

据了解,学校参加大学生物联网大赛从2013年至2016年期间,连续取得了国家级奖项。

“每一次在大赛上都能满载而归,这不仅仅是学生团队的刻苦专研的结果,也是由于有罗凯老师的执着的追求和指导分不开的。”一位罗老师的同事说。

在指导学生的同时,罗凯还带领实验中心的教师参与到成都学院的CDIO教学改革当中,教改项目成果连续三年被评为院级优秀。

在科研方面,主持承担省级教育厅和院级科研项目,获得多项优秀结题。此外还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10几篇。

“我就是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罗老师这样形容自己。有的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实验或者项目,经常会连续奋战在实验室,少则一两天,多则几个月时间。在罗老师看来,熬夜已经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早也成为家常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