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1、纪弦:读非马的《鸟笼》

诗人非马作品《鸟笼》一首,使我读了钦佩之至,赞叹不已。像这样一种可一而不可再的“神来之笔”,我越看越喜欢,不只是万分的羡慕,而且还带点儿妒忌,简直恨不得据为己有那才好哩。

我认为,此诗之排列法,其本身就是“诗的”而非“散文的”。如果把它排列成:

打开鸟笼的门,

让鸟飞走,

把自由还给

鸟,笼。

也不是不可以。但如此一来,就“诗味”全失了。一定要把“鸟”和“笼”二字分开来,各占一行,这才是“诗”。这才是新诗!这才是现代诗!

说到诗的主题,非马不但把“自由”还给“鸟”和“笼”,而且还有个第三者—我—在这里哩。让飞走的鸟自由,让空了的笼自由,也让读者自由—所谓“留几分给读者去想想”,言有尽,意无穷,这多高明!多麽了不起的艺术的手段啊!

朋友们:请用你们的想像去创作一幅画吧—站在旧金山最高一座山的山顶上,纪弦举杯,遥向远在芝加哥的非马道贺与祝福的那种神情。

2、朱二: 论非马的诗

可以看到,有意识地反逆人们平常的观物丶思维习惯,是诗人“求新”的独特方式。用非马的话说,即“从平凡的日常事物中找出不平凡的意义,从明明不可能的情况里推出可能”。创新虽为艺术的普遍法则,但通向“新”的道路却因人而异,从这里往往显示出作家的独特风貌。

择取别人不曾用过的意象,自然能“新”,但如果择取的是一般诗人常用的意象,这时“反逆思考”就更重要,其作用更为突出,诗人的独特性也表现得更为充分。最典型的例子是《鸟笼》:“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打开鸟笼,放鸟返归大自然,这是多少文人墨客咏叹过的主题,它几乎成为人类向往自由的公共象徵了。而非马却硬是将它拉向相反的方向,呼喊“把自由还给鸟笼”。这种前所未有的呼声,无疑给读者一个巨大的“不意的惊奇”;而惊讶之馀,必然更深刻地体会到”束缚他人实自缚”的哲理内涵。在这里,反逆思考成为翻旧为新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在非马诗中运用广泛且效果奇佳。

3、喻大翔: 现代诗神的独舞

笼鸟还把 走  让门鸟打

给自    鸟 笼开

由    飞 的

(直排的《鸟笼》诗)

无论就符号的能指义,所指义,还是整体排列形态,它一直是叫我“惊异”不置

的诗。2-4行俨然是一架呈几何图形稳固的鸟笼,鸟在里面受困,它自己也时刻在警惕着自己的职责。由於位置和“开”字本身的构形,第一行的二字又像一把被打开的锁。它的突兀有力,则使鸟笼的几何图形破开一个缺口,鸟就从这个门拍翅而飞了。“走”的符号象徵着鸟,她两旁空白的隐符号就是她自由的旷野,四五六三行的距离及其组合,失去了封闭状态。最後两行,把“鸟”与“笼”两字单列作为单个存在的形象,很寓深意,鸟与笼在一起必是一块禁地,一座监狱,一个悲剧,这都是人为的制约,而拆散了才能各得自由。再与题目一关照,二字仍是一个词,又加强了侧重於鸟笼的象徵。短短九行十七字,字句章的系统构形富於变化,且有抽象的形式美;对於禁锢自由且自我失去自由的社会丶组织与个人丶家庭与儿女等,无疑是一篇催人警醒的神话。

4、武治纯:他站在文学多元化的交汇点上

采用笼中鸟以喻失去自由是一个相当古老而平常的意象,但非马的惊人之笔在於:不仅把自由还给鸟,尤其是在最后两个字的两行排列,强调了把自由还给笼。这就把锐利的诗剑刺向了矛盾对立的世事万物中剥夺自由一方的心脏。

5、孙基林:论非马的意象诗

这首名为〈鸟笼〉的诗,是“反逆思考”或“多向思考”的经典性作品。把鸟笼打开,让鸟飞走,诗人不说把自由还给鸟,却说还给鸟笼,这就开拓了审美与思考的另一空间。鸟被关在鸟笼,鸟失去了闲散的自由,鸟笼失去了自在的自由,不自由是双方的。事物是相辅相成丶相互链接又制约的生态系统;它不是单一的存在物。诗人後来又写了〈再看鸟笼〉和〈鸟笼〉,前者是:“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天/空”;後者是: “ 打开鸟笼的/门/让鸟自由飞/出/又飞/入//鸟笼/从此成了/天/空。”诗人刘荒田在解读这三首诗时说,他不禁想起了禅的三个境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诗人的境界层层递进,每层都有独特的风光,实在是叠生惊奇,令人把玩不止” 。

6、孟祥生:冷峻深邃的知性透视

人们的顺向思维通常认为,一只鸟儿一旦被关禁在笼内,它也就失去了遨游山林丶飞翔碧天的自由,因此打开了鸟笼,获得自由的自然是囚居於笼内的小鸟。但是诗人的透视却并不止於此,他的视觉同时触及到了鸟与笼的两端,他以一种反逆的丶全新的思路向人们揭示出,一旦鸟笼被专门用来关拘小鸟时,失去自由的不仅仅是笼内的生命,鸟笼本身也被扼杀了自由。这是一种双向的冷静的审视。我们以此哲理来返视人生现象,便会由诗人新奇的想像的触发而引起多重的联想。当社会中的某一层次丶某一部门丶某一领域的人自觉或非自觉地担负起监视丶限制丶管教另一层次丶另一领域内的人时,实际上他也走上了自身的异化,他同时也失去了本身应得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的失去,平常人不易察觉,不易体悟,但诗人却以其深刻新奇的想像,尖锐而又冷静地将它揭示了出来,在读者的心灵上造成了一种震撼,然後启人细细地咀嚼和回味。

7、古继堂:平地喷泉

这首九行十七个字的诗,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鸟笼本来是关鸟的,它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当它剥夺了鸟的自由的同时,也就给自己设置了笼牢,也就把自己置於不自由的地位。所以诗人说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十七个字,字字都是构成一个深刻的,巨大的哲理思想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哲理思考导出了这首诗明确但含蓄的主题。

8、刘强: 出实入虚大实大虚

非马的诗〈鸟笼〉,在台湾曾引起过轰动,不久前入选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编注的《国文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出实入虚,大实大虚”之境。

台湾有好几位诗评家,曾经都说它是非马艺术思维中“反逆思考”的一个典型诗例。我的理解则是,非马的观物方式同一般人相反:超越“物观”,进入“虚观”。一般人以为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当然是把自由还给鸟。这叫“以实观物”,物我两“实”,只见“实”,不见“虚”。非马的观物方式不同,所谓“把自由 / 还给 / 鸟 / 笼”,便是一种“虚观”的超越。

鸟笼关鸟,鸟笼本身也受到拘缚,失去了自由。一般人的观物方式,只见鸟被鸟笼关的不自由,不见关鸟的鸟笼自身的不自由。这就是一种“物观”,停留於“实”。非马跳脱“物观”,升华而为“虚观”,眼界大开阔了。他进入了一种高层次的自由之境:宇宙自由。

9、刘荒田:鸟与鸟笼

这首短诗;是名诗人非马先生的杰作,自1973年在台湾《笠诗刊》发表以後,一直是海内外论者品评非马作品的重点之一。它好就好在以最精练的口语,导出了一个极其富有个性,形象甚为丰满的哲理。“鸟笼”和“鸟”的形象,是哲学上的代号,象徵两个互为依存互为对立的实体。读者与论者尽可以见仁见智,将它们解读为灵与肉丶理智与感情丶个体与群体丶自由与奴役丶社会与个人等相反相成的概念。

10、何均: 从非马诗歌谈新诗的回归与可能

非马诗歌大多短小,且几乎把形式排列与诗歌节奏推向极致。如《鸟笼》...这就像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很空灵,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其语言朴实无华,如口语,但张力大,内涵丰盈,富有哲理,值得反复玩味,如〈醉汉〉〈鸟笼〉,语言之乾净到无法再删一字的地步。

11、陈忠干:诗界的轻骑兵

全诗才十七个字,但明确表达了开放门户的主题。鸟和笼均得到自由。使人联想到如果放不开或闭关自守,效果就不好。比如,孩子大了,翅膀硬了,就应让他飞向社会丶飞向广阔的天地.可是,有些父母放不下心,要他们守在自己身边,结果,孩子不自由,父母也不自由。只有打开鸟笼放飞鸟儿,鸟和笼才能都得到自由。诗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的容量是如此的博大。

12、杨兹举:一只自由飞出飞入的鸟

“鸟”是自然之存在物,“笼”是人为的社会之存在物,作者是在表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宇宙的对立,还是人的社会──历史性对人的自足的本性的束缚? 是灵与肉的冲突,还是自由与奴役的矛盾? 非马诗歌丰富形象,深广的内涵,决定了人们对它诠释和演绎的多元化。

13、查干:独辟蹊径的飞马

初读此诗,令我惊奇和感叹,他怎么想到了把自由还给鸟笼,这样寓意不凡的“反逆思考”的句子来?这让人叫绝。他的思维方式,这里就与众不同,高出一格。从“物”入“虚”,扩大诗的空间,哲理的光辉,引读者神游一方妙境。

在一般人的眼里,“鸟笼”是自由的丶主动的丶掌握别人命运的。非马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浅薄的。只有深入思考,变幻地思考,辩证地思考方能得出“鸟笼”也不自由的道理来。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大跳跃。这种大跳跃的实践者,就是非马。这是一个大实大虚的自由之境,非马来去无阻。

14、张立科: 知性的触动

他的这首仅17字的小诗《鸟笼》,可以说将自己诗歌的创作技巧丶艺术风貌丶

思想蕴藉等众多方面和谐的熔为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鸟笼作为一种客观意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探寻自由的诗歌在创作中也是屡见

不鲜。然而,就是在这普普通通毫不新鲜的两者组合中非马却独具慧眼,以偏执的视角对其进行深掘,带给读者难以言说的陌生感,并让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极具韵味的主观领悟中获得审美的享受和满足。.......

读完全诗只是几秒,走出全诗却忘了时间,我不免为非马冷静的表现手法丶知

性的笔触击节叫好。17个汉字机器零件般排列起来,惜字如金,断句独特,在一些看似平常的意象再造中孕育着一股活泛流动的诗魂。

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品性和经验介入这首诗,或许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也是非

马诗歌空间开掘的无限性的体现。诗人善於运用单纯鲜明的意象,从中切中时代

脉搏最强劲的一支,用最简单的形态演绎最严肃的人性主题。技巧上兼容并蓄,

诗意上意味隽永,表现技巧独特,贴近现实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并有着自我诗

风的执着张扬--这就是非马--一个在现代和写实两种技巧中出出进进的兼具诗人性格魅力和诗歌艺术魅力的个性诗人!

15、陈幸蕙:小诗星河--非马诗三首

《鸟笼》则是非马名诗,曾多次被转载与讨论。此诗仅十七字,却分三段,但形式上如此特殊设计却有其必要。请注意此诗单独成行的四个字:门丶走丶鸟丶笼,都是关键--门,是自由的枢纽,它的开阖与否,决定了自由之有无;走,是投向自由的动作,门开启而不走,自由仍然不存在;但是打开鸟笼的门,是把自由还给谁呢?一般回答自都是「还给/鸟」,但非马超越众人平凡思维局限,把「笼」也纳入获得自由的行列,於是一首平常小诗便因这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而精采深刻起来!因为把自由还给「笼」的观点暗示了--禁锢的施加者也是不自由的,在钳制他人的过程中,其实自己也往往陷入无形的囚笼;唯有松解禁锢,还他人自由,禁锢者也才能走出自囚的牢笼。

16、晶琪:把自由还给鸟笼--写给女人

“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这是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这首诗的点睛之笔是最后的“鸟笼”二字,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鸟儿”的话,这首诗就没什么新奇了。特别之处就在于,我们往往只看到打开笼门,鸟儿获得了自由,很少有人看到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诗人通过精彩的语言将寓意向我们展示出来,我觉得这个寓意更应该展示给女人,让女人从中悟出道理。
  在情侣、婚姻中,女人往往把男人“囚禁”起来,她们认为外面的世界诱惑太多,不能让对方“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就对对方时时刻刻看管,监视、提防,仿佛一不小心对方就会像鸟儿似的永远飞走,于是,在日积月累的担心中将自己异化成一只鸟笼。殊不知,在“囚禁”对方的同时,你自己也失去了自由。
  然后,这只鸟笼还会感叹:“活着真累啊!”肯定会累的,除非你愿意打开笼门,让鸟儿飞走,把自由还给自己。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你打开笼门,鸟儿反倒愿意回来了,因为敞开的笼门已不再是囚房,而成了一个温暖的爱巢。
  记得有一句话: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给他自由,自由之后,还能回到你身边的,是你的,否则不是。
  女人,千万别把自己异化成爱情的鸟笼,也不要做爱情的囚鸟。当你相信爱人时,你也在相信自己,只有自信才能为你赢得幸福!

17 许静文:鸟笼与天空

近日读到非马的《鸟笼》:「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天/空」(李敏勇编著《花与果实》(国立编译馆主编,青少年台湾文库〔新诗读本2〕2006:208-209),诗人的慧心巧思将鸟丶鸟笼,以天空来取代。我才发现原来鸟笼关住的不只是鸟,失去自由的也不只是鸟或鸟笼,更是天空,少了鸟儿飞翔的天空,看似广阔,确实也失去了一些什麽。这不也像学校和学生的关系?这又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图,一个十足荒谬的画面:画面中被关在牢笼里的人对着外面的人喊着:「哈哈!你们都被我关在外面了!」;如果学校真如一座牢笼,那究竟是牢笼关住了少年,还是学校自禁於牢笼中而浑然不觉?失去了蓬勃多元生命力的世界,是不是也很像失去了鸟儿飞翔的天空?我们是不是可以打开门,把自由还给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18. Zhuzhu: 简评非马的《鸟笼》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简洁丶新奇丶含蕴丶精致是非马现代诗创作的一个执着的艺术追求。这首题为《鸟笼》的小诗曾在台湾文坛和海外华文诗界限广获好评,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追求。此诗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丶奇妙的诗行排列。

本诗分为两小节。第一节叙事——开笼放鸟,第二节点出事件的动机——还自由给鸟/笼子。全诗行句简短,多至四字,少则一字,简明醒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行的排列技巧。诗人采用断行丶跨行和空行的办法,使诗句产生了极大的想像的空白。

诗歌的断行是指诗人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某种情感或意念,而将本属同一行的内容拆分为两行或几行排列。如“打开鸟笼的门”原是一句,却拆成三行,使得动作(“ 打开”),打开的对象(“门”)及对象的属性(“鸟笼的”)各自得以突出。又如“把自由还给鸟笼”原本也是一句,诗人将其分割成四行,其中“鸟”与“笼” 各占一行,这就很容易触发读者的想像:究竟要把自由还给谁?是“鸟”,是“鸟笼”,还是“鸟”和“鸟笼”?诗歌的理趣之美正是经由这种别具匠心的文字“建筑”而呈现出来。

诗歌的跨行是指借助有意加入的空行,创设诗歌意义空白,以激发读者想像,启发读者思考。“让鸟飞走”本是一句,诗人将其断成两行,而且在“走”字前後各插入一个空行(空行是指诗节与节之间的间距,它不仅有标示诗歌结构层次的功能,有的还有传达言外之意的作用),突出了“走”的意蕴。这一“走”字横跨两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文字排列的视觉形象上说,这个“走”字上下皆“空行”,具有强烈的象形意味。联系上一节的诗意,它使人彷佛看到一只脱却牢笼羁绊的囚鸟,不期而得自由丶得以凌空自在翱翔的潇洒姿态。联系下节的诗意看,这一“走”字,分明表达了“鸟笼”还自由给鸟而使自身也获得解放的那种欣喜与兴奋之情。

二丶深邃的哲理蕴涵。

本诗之美不仅在於结构形式之巧,更在於哲理蕴涵之深。它形象地诠释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鸟笼是关鸟的,但鸟笼自担负起看守鸟的任务的那天起,就将自己同时置於不自由的地位:只许关不能开,别无选择。鸟笼剥夺了鸟的自由,也在使对象失去自由的过程中丧失了自己的自由。於是诗人突发奇思——把自由/还给/鸟/笼。但是,矛盾由此产生:看守鸟儿本是鸟笼的神圣职责,当鸟笼打开了囚禁的枷锁,还鸟儿以自由的蓝天;那麽不再关鸟的鸟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或者说,成千上万的“鸟笼”一样都肩负着它们所身处的这个外部世界赋予的“责任”,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的“我”——一只还鸟儿以自由的特立独行的“鸟笼”,如此地“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它能被外部世界所认同,能被传统习俗所接纳吗?当鸟儿成为自由的鸟儿,而鸟笼已不再有意义,这也许就是存在的悖论!这正是本诗的理趣。“鸟笼 ”与“鸟”是本诗两个关键的意象。如果把“鸟”想像成是追求自由的人,那麽“鸟笼”是否可指人所生存的现实社会。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因袭的异化人的道德律令丶精神桎梏等等,它统治着丶强制着丶囚禁着人;看来真要给鸟儿自由,理想的解决办法并非开笼,而是将非人道的鸟笼彻底消灭。

19 杨志学:解放鸟笼——读非马的《鸟笼》

台湾诗人非马写有一首名为《鸟笼》的诗。我第一次读到它,便被它吸引住了,历久不忘。诗只有三句话。为了达到于平缓中显惊奇的效果,作者为读者提示了一种阅读节奏,这种提示表现在他对诗的排列中。原诗是:

打开

鸟笼的

让鸟飞

把自由

还给

我领悟了作者的用心,我知道此诗不能以太连贯的语气快速读出,而须放慢节奏多停顿地读出。我曾在一个集体场合朗读此诗,我先声明这首诗很短,所以听者屏住呼吸都在注意听我念出的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等我读完此诗,听者感到一种意外。他们说以前都未曾注意过这首诗。他们听我读到“把自由——”时,就往下想着等我读出“还给飞鸟”得了。但是,当听到“鸟”字后面还有一“笼”字时,他们感到了惊奇。我知道,这惊奇是因作者破坏了人的思维定势而带来的。这也可以看作一种陌生化的方式。新鲜的思维和表达像一把尖锐的锥子,扎入了人那惰性的血,于是,一首好诗诞生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飞鸟”可以说那并不是诗,因为那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而且,如果那样写,即使全诗只有寥寥数语,也令人感到并不精练。而现在作者这样写,虽一字之多,却是化腐朽为神奇,不仅使之成为一首令人思索的诗,而且并未让人感到有文字上的繁冗。我们会感到,此诗前面的平缓和漫不经心正是一种铺垫。你越品读,越琢磨,便越觉得此诗有道理,有趣味。作者如此写作,并非故作惊人奇特之语,而是有着深刻的用意的。试想鸟笼使鸟失去了自由,但鸟笼就一定轻松自在吗?被囚禁的人不自由,但囚禁别人的人就没有紧张感吗?被束缚者不自由,而束缚他人者就没有精神负担吗?为人管制不自由,但管制者就没有压力吗?受人监视不自由,而监视者就能步入超脱逍遥的境界吗?

某种意义上讲,鸟笼比鸟更不自由。无产者是无所谓惧的,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在斗争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一旦牢笼被挣破,牢笼的失落感与愤怒状可想而知。鉴于此,非马启发“鸟笼们”解放思想观念,要辨证地理解自由,不要以为失去自由的仅仅是飞鸟;放走飞鸟,或许首先解放的正是自己。非马的提示不知是否有助于治疗“鸟笼们”的精神症状,能否使他们消除在一定情况下常会出现的紧张、焦虑、失落、不平衡情绪。

事实上,诗不过是诗,它的价值往往仅在于启示,而其“行动价值”则很难见到。尤其悲哀的是,阅读非马《鸟笼》诗的人,恐怕多是飞鸟,而不是鸟笼。这样,即使非马好心地要将自由这件好东西赠予“鸟笼们”,怎奈“鸟笼们”却是不予理睬和接受。如此看来,非马的《鸟笼》诗所呈示的不过是一种想象,一种理想,一种幻影而已。而现实依然故我。为此,请允许我对非马的《鸟笼》和诗一首如下:

打开笼门

让鸟儿进去

嗵的一声关闭

把禁锢

送给

飞鸟

自由本是鸟笼也应该享有的,所以非马原诗里写放走鸟儿是将自由“还给”鸟笼;而不自由本是飞鸟不应受到的待遇,所以我在和诗里说飞鸟的不自由是鸟笼的强行“送给”。可叹的是,强行“送给”已成为一种被人习惯了的普遍现象,而希图“还给”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如果说非马的原诗是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我的和诗则是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现实不如想象美丽,有的只是残酷。我并不是在渲染悲观情绪。展现理想图景固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鼓舞力,但描摹现实也自有其不可替代的批判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和诗与非马的原诗可以说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当然,我必须声明,从文本上讲,我的和诗并不具有非马的《鸟笼》诗那样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仓促写下的几句分行排列文字其实并不是诗。

人的自由解放是可能的,但很遥远。

20、熊元义:还是废除鸟笼吧

台湾诗人非马有一首名为《鸟笼》的诗:“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诗歌研究者杨志学在把握这首诗时指出,如果写成“把自由还给飞鸟”,可以说那并不是诗,而加了一个“笼”字,就化腐朽为神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鸟笼比鸟更不自由。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解放鸟笼”的理想,言放走飞鸟,或许首先解放的正是自己。(见《光明日报·文荟副刊》《解放鸟笼》一文)。

既然自由也是鸟笼可以享有的,那么,“鸟笼”为什么拒绝这种自由呢?

我认为,首先,这是飞鸟和鸟笼的现实关系所决定的。飞鸟和鸟笼的自由是不同的:飞鸟的自由是挣脱鸟笼的束缚,而鸟笼的自由是禁锢飞鸟。飞鸟有了自由,鸟笼就不自由了;鸟笼有了自由,飞鸟就失去了自由。因此,认为还给鸟笼自由就是还给飞鸟自由,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飞鸟要获得彻底的自由,不应该是解放鸟笼,而是废除鸟笼。

其次,这是飞鸟和控制鸟笼的人的现实关系所决定的。鸟笼不过是控制鸟笼的人禁锢飞鸟的工具,真正禁锢飞鸟的不是鸟笼,而是控制鸟笼的人。如果只是“解放鸟笼”,就很不彻底。因为解放一种禁锢飞鸟的“牢笼”,还会有其他禁锢飞鸟的“牢笼”产生。因此,鸟笼是不能完全承担控制鸟笼的人的罪过的。而在现实生活中,飞鸟与控制鸟笼的人是不平等的,在禁锢中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现。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即使同是人的自我异化,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感受是相反的。因此,无产阶级追求解放,而有产阶级则反对解放。飞鸟与鸟笼、被囚禁者与囚禁别人者、被束缚者与束缚他人者、为人管制与管制者、受人监视与监视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平等的,感受是不同的。而还自由给鸟笼与囚禁别人者,不过是助纣为虐而已。

我想,提倡“解放鸟笼”者不是不清楚这样的现实状况,即“解放鸟笼”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幻。他们之所以提出“解放鸟笼”,是因为站在“鸟笼”的立场上而没看到“飞鸟”的抗争。还是把立足点移过来吧,和飞鸟一起,丢掉幻想,废除鸟笼,争取彻底的自由。

21. 、怀鹰:评非马的《鸟笼》

诗有时可遇不可求,尤其是一首绝妙的短诗。短诗不易写,它可以说是一种冒险,如果内涵不足,或语言不够丰韵,很可能成为一首徒具外形而缺乏血肉之作。

非马的《鸟笼》之所以引起读者和评家的关注,我想,在于诗人谋篇布局的特殊性和诗歌语言的精粹。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一些看法:

诗题为《鸟笼》,显见诗人的立意。鸟笼是静物,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囚困鸟类的空间,这空间非常的狭小,但一些鸟类由于长期失去自由,又习惯了这空间的环境,便自然而然的接受。关在鸟笼里的鸟儿渴望蓝天的翱翔吗?关得久了,它们的翅膀渐渐硬化,也许再也没有蓝色和绿色的记忆。

诗人说:“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由谁来打开那囚禁之门?诗人也许是一名旁观者,不是鸟笼的主人,他只是呼吁人们——把鸟笼的门打开吧,让鸟儿恢复自由,回到大自然去。

鸟笼的门是不是开了?开了以后,鸟儿是不是能振翅高飞?

这个画面我们是看不到的。

“走”——那其实是诗人内心的呼唤。为什么不用“飞”?看来,鸟儿已无法再飞翔,只能用“走”的姿态走出鸟笼,即使笼门已开,鸟儿能回复本性吗?

诗人的眼光不在鸟儿,鸟儿“走”了之后,鸟笼便空了下来。鸟笼还是鸟笼,究竟谁获得自由呢?这自由其实是虚空的,它正等待另一只鸟儿,它永远都不自由,只要它是鸟笼。它的不自由,就是鸟儿的不自由,还鸟笼自由,就是还鸟儿自由,所以它是一语双关的。诗歌语言的精粹和跳跃性,有时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一旦靠近它,便有一种微醺的感觉,这是诗的品味和内涵。我认为非马的这首诗,具有这种令人陶醉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期作者简介

美国华裔诗人非马到目前为止共出版了23本中英文诗集,7本译诗集及3本散文集。《芝加哥小夜曲》是他最近在巴黎出版的一本三语(汉英法)诗选。他的诗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并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包括台湾,中国,英国及德国的学校教科书。词条被收入《国际诗人名录及百科全书》《国际作者及作家名录》《国际诗人名录》及《21世纪名人录》等。1969年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核工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并曾担任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近年并从事绘画与雕塑,在美国及中国参加过多次个展与合展。

《小妃书屋》主编简介

凌小妃: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湘潭市女作协秘书长、《风雅》杂志网络执行主编。投稿邮箱:574411839@qq.com微信:15673280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