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周,我国就开始使用泥土瓦片搭建房屋,起到隔热防雨 美观整洁等作用。

如今瓦片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工具,还是承载着家族浓浓的情感。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砖瓦之间浓缩着传统建筑的精髓,沉淀着民间技艺的丰厚底蕴,渗透着是中国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筑从原始时期,

走向如今的新型材料,

数字化时期 经历了无数革新;

从构木为巢 穴而居,

发展至如今的胶囊旅馆;

昔日老厝的极致时光,

该是那孩童成群嬉闹的清晨,

和瓦上炊烟缭绕的傍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

行渐渐远离家乡的传统,

品渐渐背离老厝的味道,

将本性掩埋在老厝墙角,

在厝顶燕尾脊伪装快乐,

殊不知,一切的华裳下,

依旧改变不了上乾老厝的底色。

不舍让最贴近生活的文化,

渐隐在时代的发展中,

这便是我们最大的拍片动机了。

故事主人公

如果说单单是这一片红便将你吸引,我们还想介绍你认识,一位建造这片红色那背后的人。

在这里,我们将记载一位新时代的瓦窑师傅,

方瑞泉,

世代烧窑记忆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年前,他还是窑厂里,一个被祖父逼着烧柴的青涩稚童。

现在他是传承技艺的新生代,数十载不眠不休的烧窑中,他用土与火博弈,用火的热度赋予泥土的新生,用不平整的触感,让人与土第一次连接起来。

30岁之前,他的人生醉的就像找不到方向的野鸽。

30岁开始回归,继承祖业之后,他终于在一千多度的瓦窑里,获得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四个季节 ,一次烧结需历时100个日夜。

你可知瓦的诞生,六个环节一个季度的等待。

历经制胚、上桩、入窑、烧结、冷却、出窑,每一个步骤都缺一不可 。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便是背后这着这样聪慧勤勉的人啊!

故事还很丰富,关于人物背后的故事,倘若你有些兴趣,我们也不会让你失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我们

我们是来自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与传播学院的的毕业生

我们作品为纪录片:《厝瓦》

我们团队内部分工如下:

导演/编剧/组长: 罗纯纯

制片:赵雯雪

执行导演:秦浩锋、王涛

统筹:赵雯雪、王加杰

摄影:王涛、秦浩锋、沈俊杰

后期制作:罗纯纯、王涛、秦浩锋、沈俊杰

衍生品设计/推广:吴狄、谭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年的专业学习,历时一年的作品拍摄

辅以专业老师——刘景福、李洋的指导

我们将以毕设纪录片作为回报成果,呈现予诸位。

我们的纪录片《厝瓦》将做为毕业设计作品

于2017年5月15日于厦门华美空间创意园进行首映

此后还会与厦门理工学院等地巡演

与此同时我们团队进行毕业答辩。

等影片正式播出之后,

我们的作品会参加系列大学生影像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选题来源

作为一个闽南人,多少都拥有些许古厝的记忆。一眼望去一片通红的瓦顶,房子外长长的青石小巷,有着最世俗的热闹。那穿梭在小弄里踩着脚踏车的菜贩叫卖声,空气里飘来的隔壁人家灶炉间的菜饭香味,聚在巷口纳鞋底的老人和巷弄内戏耍的孩子……长长的巷弄里,都是老厝的味道,不甘让这样的恬静岁月在时代的发展中逝去,这便成了我们的灵感来源。

在众多闽南古厝元素选择了“瓦”,正是因为“瓦上四季,檐下人生”这八字哲学,瓦上的四季轮回,檐下的人生百态,不一样的经历演绎不同样的人生,充满禅意的人世百态。

拍摄纪录片并不是一件简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学生时代的我们,资金有限,为了尽最大努力去拍摄好这部作品,我们也从未言弃,从选题,田野调查到一路下来的拍摄沟通都花了不少心思,中途遇到很多阻碍,幸而能有伙伴、老师们相互鼓励与帮助,便也就一一攻破了。

拍摄这部作品的最大的原因,是不愿让这些美好的“记忆”与“技艺”,遗失在时代的高数发展中。

众筹入口:传送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