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文凭这种事,其实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不算什么罕见事。只是有的时候管制比较严,皇帝比较清明,为人公正,这种事就会很少发生,而一旦到了快国破家亡的时候,这种事就会屡见不鲜,甚至会出现专业的买卖机构,让人嘘唏。
最开始大学不叫“大学”,而是叫国子监,是最高等的学府。国子监改叫大学是在光绪时期,在光绪二十四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如今北京大学的前身。同样的那时候在里面读书的人也不叫“大学生”,而是叫“监生”,在进入国子监之前又叫做“生员”。再同样的,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国子监祭酒”这一职位,相当于如今的大学校长,当然这是一种不严谨的说法,只是类比,可能实际“国子监祭酒”等级更高,再往上点?
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其地位可想而知,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当然这是在有的朝代,而在另一些朝代,这种国子监的地位就含有大大的水分了。比如从明朝开始,就以赞助费的形式开始明码标价的买卖了,这种行为叫做“官倒”,明代便有一个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普通人才有资格当官,否则是想都别想的!
那么这个先河是谁开辟的了,是景泰年间的代宗朱祁钰,这个人很有意思,本来是完全没可能当皇帝的,但是朱祁镇这个皇帝很作死,一时意气用事非要北伐御驾亲征,落得个生生被蒙古瓦剌部落生俘。于是朱祁钰就当上了代宗,他一上台,国库空虚啊,一时脑热,就搞起了这个行当,这个皇帝也是没谁了,穷的想出了这种最劣等的办法。可是偏偏这种方法很有效,“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一时成为了流行风尚,因为谁不想如此轻易的混个官当当?这样看似你好我好的局面,从朱祁钰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到了朱由检崇祯皇帝时候,一个叫陈龙正的“进士”直接将这种国子监商品化了,还因此当上了“南京国子监丞”,相当于如今的南京大学的最高领导吧!
明史在这方面是有可靠的数据记载的,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49-1457年)最高的大约要800石米,低者也要300石米。成化年间(公元1464-1487年),则差不多稳定在100石米。到了清朝了?这个叫做“捐学”,名称更加好听,更加合法化了,而且是一种明文规定的制度,厉害了,大清怎么可能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