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我为何不将齐桓公小白视为“春秋第一霸”,详情可以参阅我的上一篇文章《“春秋首霸”齐桓公,其被渲染过度的霸主大业》,在此就不再赘述了。其实“春秋五霸”是极不科学的说法,通行的“春秋五霸”两种说法,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按前一种说法,宋襄公也可以算作霸主的话,那楚成王呢?宋襄公在楚成王面前要低了好几个能量级了。按后一种说法,将吴国事业推向鼎盛的不是吴王阖闾,而是吴王夫差,参与黄池会盟争霸的也是吴王夫差。再者,晋文公在位期间也仅仅七、八年时间左右,是不是意味着晋国的霸业也仅仅维持了七、八年时间左右呢?所以,这个春秋五霸的说法就好比是在评选“五大杰出青年”一样,而且一个诸侯国至多只有一个名额。这样的“春秋五霸”的说法就不能更好地反映出春秋时期的那段历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看整个春秋史,其主旋律就是晋楚争霸。至于齐桓霸业,我们可以看成是晋楚争霸前的一个大的浪潮;后来的吴越争霸其实原本是晋楚争霸的一个部分,晋国为了从楚国的后方牵制楚国,便扶植了吴国。而楚国不堪吴国的骚扰,便在吴国的后方又扶植了越国。原本吴、越两国连射御这“六艺”中的两项军事技能都不会,是晋、楚两国教会了他们。且吴越争霸的幕后核心人物,伍子胥、伯嚭、范蠡、文种都是楚国人。不过谁也没料到吴越争霸后来竟喧宾夺主了,连当初扶植他们的晋楚两国都招架不住了。当然,那已经到了春秋末期了,吴越两国称霸时间极短,而且又都地处东南,所以其影响力其实也极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整部春秋史基本上可以看成是晋楚争霸史,这个就好比美苏争霸也可以完全借指曾经的那个特定年代一样。春秋时期的第一位真正的霸主也须在晋楚两国中产生,而第一位有这样资格的,我认为应该是楚成王。

按《史记》记载,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旧好於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也就是说楚成王在位期间,便已经将楚国开拓为方圆千里的大国。后楚成王又向北方发展,几乎将周之宗室、汉水诸姬姓国吞灭殆尽。而齐桓公为了遏制住楚国的北进势头,亲率齐、宋、鲁、郑、曹、卫、陈、许等八国诸侯的军队南下攻打楚国的与国-蔡国。联军打败了蔡国,接着向楚地进发,虽然比较成功地逼了楚人暂时服了个软(详情可以参阅我的上一篇文章《“春秋首霸”齐桓公,其被渲染过度的霸主大业》)。但是,却并没有成功地遏制住楚国势力向中原的伸展。楚人与齐桓公会盟后不久,楚成王便亲自率军北上围攻齐国的盟国-许国,最终使得许国国君向楚成王肉袒谢罪。接着楚成王又向东灭掉跟齐国交好的江国、黄国,而对此,齐桓公也都无能为力。后管仲去世,齐桓公晚年也变得极其昏聩,就更不能与楚成王争锋了。可以说齐楚争霸是楚国后来居上、更显蓬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开始图霸,至于宋襄公图霸的理由(有兴趣了解的,可以参阅我的文章《宋襄公“蠢猪式仁义道德”背后的情非得已》)。宋襄公图霸不成,反遭楚人戏耍,最终也因在泓水之战中受伤而亡,临终时还留下遗言:“楚,吾仇也,世世勿与相通好”。自此,楚国称雄中原。

到晋楚大战-城濮大战爆发前夕,齐桓公的旧有盟国,除了那个与楚国有极深仇怨的宋国外,其他的诸侯国全部倒向了楚国的怀抱,郑、许、陈等三国在城濮大战中都直接参加了楚军的一方;而曹、卫也都成了楚国的与国,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楚军攻宋以救曹、卫。而鲁国在此期间,还撺掇楚国攻打齐国,而占领了齐国的谷城(与齐桓公会集八国军队未敢攻楚形成了对照)。所以,楚成王是这个时期内的当之无愧的霸主。而晋国为了图霸,就不能再像齐桓公那样逼楚国服个软就行的事了,必须要与楚国实实在在地打一仗了,因为小弟们都已经全部跑到楚国那边了。城濮之战,晋军这边,晋、齐、秦、宋四国联军,除了宋国外,而齐国、秦国都是晋国费尽心力才请来的帮手,而不是小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濮之战,虽然最终晋胜楚败,但是楚军元气未伤,(详情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诸侯争霸的最巅峰对决-城濮之战,楚成王为何不全力以赴?》)。楚国对华夏诸侯国依然有影响力,这个就是史书中经常提到的某某国“贰於楚”,很多这样的小国名义上归附晋国,背地里却也与楚国暗通款曲。诸侯争霸不同于后来战国时代的那种兼并战争,不是要拼个你死我活,其目的在於争取与国。所以晋楚两国长期争霸,双方有很多次都是遇而不战,能避免战争都尽量地避免战争。所以,楚成王在遇到齐桓公与晋文公势头正猛的时候,都主张暂避其锋芒,这并不是说楚军的实力就不及齐国与晋国。而是双方没有实质性的利益冲突,硬碰硬,只会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