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胃小凹分型,你了解多少?

作者丨周慧 宛新建

来源丨华亭论镜(ID:htlj2016)

放大内镜窄带成像(ME-NBI)联合传统白光内镜对诊断早期胃癌的价值已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标准为符合以下两条之一:①不规则黏膜表面微结构伴有分界线;②不规则粘膜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对早期胃癌的表面结构和表面血管的判读有八尾、小山、八木三大理论指导。

胃癌发生之前常经历持续多年的癌前病变,目前一致认可的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胃癌。而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随着胃黏膜表面微结构从规则到不规则,胃小凹的形态也是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变迁。当前较为公认的胃小凹的分型方法是Sakaki分型(I型:圆点状;II型:细条状;III型:脑回状;IV型:卵圆状、斑块状;V1:指状、绒毛状;V2型:可见冠状淡蓝色表现;VI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

以下根据Sakaki分型,参照病理组织学结果,按胃小凹形态的紊乱及其病理提示的病变程度加深趋势,我们整理出我科胃粘膜不同阶段病变的ME-NBI内镜图片与大家分享,以期通过直观的内镜下信息,帮助大家认识到胃小凹分型对胃早期癌变历程的监测价值。

按胃小凹的Sakaki分型:

I型:圆点状 II型:细条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正常胃底和胃体 正常胃窦

III型:脑回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 萎缩 萎缩

V2型:可见冠状淡蓝色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肠化(黄色箭头所指为亮蓝脊)

注:把胃小凹V2型提前放于此处,是由于单纯“肠化”,胃小凹形态相对规则,仍处于相对胃粘膜病变相对“良性”阶段。但肠化却是以下多种类型病变的基础,成为常见的背景粘膜。

IV型:卵圆状、斑块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萎缩、肠化、局部区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萎缩、肠化、局部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V1:指状、绒毛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萎缩、肠化、局部区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萎缩、肠化、局部区上皮轻、中、重度异型增生

VI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轻、中度异型增生(黄色箭头所指病变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病理:中、重度异型增生、腺癌

综上可见胃小凹形态越趋向于紊乱及破坏,病变处性质越趋向于恶性病变。结合我们在平日的胃早癌的工作积累,总结胃小凹分型(Sakaki分型)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如下:

I型:圆点状(正常胃底和胃体)

II型:细条状(正常胃窦)

III型:脑回状(轻、中度异型增生)

IV型:卵圆状、斑块状(轻、中、重度异型增生)

V1:指状、绒毛状:(中、重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

V2型:可见冠状淡蓝色表现(肠化)

VI型:形态异常,明显减少,分布错乱(中、重度异型增生、进展期胃癌)

通过ME-NBI来确定胃小凹形态的基本分型,有助于指导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因此如果有条件,建议推广使用ME-NBI来观察可疑病变处的胃小凹形态,辅助以微血管的观察,有利于早期发现胃癌及癌前病变。而通过积极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其他相关中西医治疗,并定期随访胃镜,可以使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不断下降。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宛新建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消化科副主任(南部)、临床实训中心主任。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质控及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内镜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消化内镜学会委员,上海消化内镜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上海食管胃静脉曲张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内镜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通讯编委。曾赴日本九州大学病院、美国Emory大学医院及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进修消化内镜技术。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胃肠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年均完成各种内镜下介入手术600余例,主要包括内镜下胃肠粘膜及粘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SD、ESE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手术(ERCP)、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术、内镜下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等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均填补医院空白,部分达国内领先水平。曾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发表科研论著5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近10部,获取6项授权专利,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慧,医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曾至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卫生系统消化科完成2年博士后研究工作。从事临床主攻方向为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治、超声内镜检查、功能性胃肠病、炎症性肠病,科研方向为肠道微生态相关疾病、早期胃癌的分子诊断。目前主持及完成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