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对明朝的疆域版图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五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朱棣常驻北方,朱棣想要将都城迁往北京,绝不是一时冲动或是对北京有感情这么简单;看古代,都城的定位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汉朝定都洛阳、长安,所以即便西域每年耗资无数也要去征服,这也造就了汉朝的扩张性,历史上凡是定都南京的有几个好结局?太偏安一隅了,军无战心,民思安定。

将都城迁往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抵御蒙古及统治东北少数民族,终明成祖一代,明朝疆域是前后明朝之最,也是不无原因的。

本来明成祖是希望继任者们能够将尚武传承下去,彻底将北方占据下来;但是奈何在明成祖死后,他的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就把这一切都推翻了,毫无其父作风。朱高炽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但是对明朝中后期的影响是致命的。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虽然动机是好的,历史也都对朱高炽此举表示赞扬,可是也让明朝的儒生们松了口气,后世的“东林党”的起源,可以说就是从朱高炽时期萌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朱高炽非常善于纳谏,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释放反对朱棣远征蒙古的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也被朱高炽所释放;此举是表态明朝将从积极进攻转为被动反攻或者防守反攻状态;而且朱高炽还重用夏元吉,采纳夏元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元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

虽然也许对明朝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让明朝后世之人的眼界缩小,与世界的接触逐渐减小,一个失去宽阔眼界的大帝国,最终只能在“自负”中,迈入夕阳。

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元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后来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朱棣在最后一次远征蒙古之役后回朝时去世,这标志着强有力的军事扩张的结束和一个内部改造的时代的开始。这些新的为政的态度被继位的朱高炽之治制度化了。虽然他在位不到一年,他的儒家理想主义的影响在以后整整一个世纪中仍能感觉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朱棣一直被世人所批残暴,但是朱棣时期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周边各国无不臣服,曾有三十多个国家来明上供,史称永乐盛世。而自朱高炽之后,明朝文人士族抬头,终酿成后世“东林党”;这两人究竟是武统派朱棣更胜一筹?还是温和派朱高炽对历史贡献更大?如今的我们,应该要有一个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