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亲子课堂专家团原创文章

微信全平台授权首发

正言兰语道德经
周正、荻兰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成(3)
作者:周正、荻兰
有意为之不如顺其自然,自己想事不如上天帮你成事。亚瑟、加温、女巫的童话故事呈现了老子二十九章的思想。童话故事是虚构的,但童话有时就是现实。
三十出头的扎克伯格坐拥四百多亿美元的资产,他的父亲说,“我和我的妻子都相信一点,那就是不要强迫你的孩子,也不要试着把他们的生活引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发现他们的长处是什么,并且支持他们的长处,支持他们会富有激情做的事情。”
这印证了二十九章老子的思想。
许多心理学家、亲子专家建议父母们表扬赞赏自己的孩子,而扎克伯格的父亲没有运用任何表扬的词汇,只是支持孩子!家长不是引导者,家长不是激励者,家长不是鼓舞者,家长更不是决定命运的人。家长应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每个人身上的长处不过一二,而短处比比皆是——孩子不爱洗澡、个子不高、不刷牙、学习不好、爱打架、不愿写作业……凡是善于发现别人短处的人都是没本事的人,因为寻找短处太容易。
在周正教授的心理咨询室强迫症患者占到很大比例,但周教授说,强迫症没有遗传倾向也没有神经基础,更不是细菌病毒,凡是强迫症都来源于父母的强迫。因此,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引导,不要有为,要去“以意为之”,静待花开。只需要发现孩子自身的长处,支持孩子,支持富有激情做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扎克伯格的父亲不相信体罚能带来教育效果,这有别于风靡一时的狼爸虎妈教育方式。在央视《心理访谈》中周正教授的观点与许多专家不同,很多专家认为适当的体罚孩子是有道理的,甚至有人认为夫妻之间不可能不吵架。周教授明确表示凡是吵架的夫妻都属劣等,凡是打孩子的父母都属劣等。周教授提倡家庭要有“契约管理”,凡事立规矩,以契约为基础,按契约规矩行事,公开、公正、透明。假如物质支持是环境,文化支持就是契约。没有契约就没有公平公正公开,家长自我没有限制,孩子的权利及活动范围就很难界定,自然会出现冲突,冲突后难免用武力解决。
扎克伯格之所以成为电脑奇才,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使然。他的父亲是位医生喜欢新科技,诊所最早用数码拍片;最早装电脑,用电邮预约看牙;最早装平板电视,电视还能上网,病人等候时还能听iPod,这些对子女影响很大。
父母们要认识到家里装修可以简单,不用贴板,不用吊顶,不需要把什么都糊到墙上,过于花哨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简单不是指生活不丰富,要向扎克伯格的父亲学习,为孩子及时提供新科技新产品。
  有人认为扎克伯格的父亲有数学脑子,但他本人说“重要的是眼光”。扎克伯格刚出生时,电脑又大又贵,父亲花了1万美元巨款买了台IBM,是全世界最早的电脑用户,但买来只能打印发票。这就叫眼光!
反观我们的家长常常盯着成绩不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人生是无限丰富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知识在人生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中国的许多家长对孩子玩电脑深恶痛绝,认为家里装了电脑孩子就会玩上瘾。而只要是扎克伯格想做的事,父母都很支持,只有一条要求努力做好。
电影《星球大战》刚上映时,扎克伯格看完了居然想拍一部电影。试想一下,当孩子要求父母买摄像机拍电影时中国家长会说什么。你懂什么叫拍电影吗?作业写完了吗?学习咋样啊?……
或许家长们会这样讲,我支持孩子,我会对孩子说你好好学习物理,好好学习摄影,慢慢就会拍电影了。这叫支持吗?
扎克伯格父亲给他买来了一部手持摄像机,扎克伯格真扛着拍了部片子。但他的兴趣很快转移,开始喜欢电脑,玩网络游戏。
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中国的家长一定会被气晕的。你不是要拍电影吗?花了这么多钱非要买,买了又不用,一事无成,你就是个败家子。给我去拍,不拍也得拍……有多少天才,有多少扎克伯格被父母干掉了。
在电脑还是奢侈品的时代,扎克伯格的父亲把家里的钱都花了,给四个孩子每人配了一台。如果是中国的家长很可能只买一台,四个人轮流用。理由也很充分,爸爸妈妈挣钱多不容易,这还不行吗?!大家是否发现,很多人是站在私利的角度诉苦,不知不觉的透露出养孩子是个负担。
买电脑时扎克伯格10岁,电脑附送编程光碟,父亲就用这张碟教他写程序,写了没几天就跟不上了,又给他买了编程书,扎克伯格自学看完了书,开始上中学,对学校作业没兴趣,只喜欢编程。父亲没有逼他做作业,而是请了软件专家给儿子当家教。
扎克伯格像许多孩子一样也会对写作业没兴趣。会写作业不是长处,人人都会,而电脑编程才是他的长处和优势。扎克伯格在十岁时就已成才,因他十岁的他电脑编程就比父亲强,比老师强。爱迪生从9岁开始从事发明,有历史记载,家里的地窖,成了他的“实验室”。在他自制的木架上面,有二百多个瓶子,里面装着各种的药品。每天他上完课以后,便飞快地跑进地窖,做心爱的实验。有一天,爱迪生看见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于是,就浮现出一个念头:小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让人也飞上天去?他忽然想:如果人的身体里充满了气体,不也会像气球一样升上天去吗?经过仔细观察,爱迪生发现,有一种药粉能产生气体。他高兴极了,就去动员小伙伴米吉利来做一次试验。爱迪生把一份大剂量的药粉让米吉利喝下去,不多一会儿,米吉利肚子痛得在地上直打滚,大声哭喊着,把全家人都惊动了。父母问明了情况,赶紧请来医生,抢救了米吉利。正是父母的支持成就了爱迪生。
反观学校里的教育,其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个体学生。因此,孩子成才必须靠父母靠家庭,发现优势,提供支持,而不是写作业。
  扎克伯格决定把家里所有电脑连起来,家里人可以在电脑上互相对话,家里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这个最早的社交网络出来后,家人都觉得好玩。
全家人的支持成就了扎克伯格。据调查,逆境成才的几率只有5%,顺境出人才的几率是95%。扎克伯格喜欢音乐,是击剑队长;热爱古典文学,读柏拉图和恩德斯,背诵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史诗段落……这些都与学习无关,玩,成就了扎克伯格。因此,玩是一切的基础,如果孩子的学习与玩结合在一起,必成大器。
扎克伯格在哈佛同时读IT和心理学两个专业,20岁那年在宿舍里创造了Facebook,专业人士评估当时的网站价值2000万美元,他决定退学到硅谷创业。退学这么荒唐的决定,父亲还是大力支持了儿子。假如中国的孩子从名牌大学退学家长一定认为疯了,而周正教授提醒各位家长,在大学期间敢于提出退学创业的孩子往往是伟大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假如扎克伯格的父亲想让他成为电脑奇才,成为亿万富翁,于是引导他教育他要学电脑学编程,苦口婆心告诉他互联网时代必须掌握这些技能……吾见其不得已!孩子就会烦电脑烦网络。扎克伯格是上天的赐予,不是人为的引导。孩子不是父母的孩子,但凡有意为之,固执地教固执地引导,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孩子也会失去兴趣。
或行或随。孩子看到父亲玩电脑比自己强,闹着要跟父亲学,父亲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二进位,什么是编程。过了几天孩子超过了父亲,父亲就要随着孩子,让孩子教自己。孩子有吸收的时候,也有创造的时候;有强的时候,也有弱的时候。比如扎克伯格拍电影,只拍了一部就作罢,说明孩子有“羸”,生活中孩子头脑发热的时候占多数。孩子的强只能占一占二,而羸要占到97、98,扎克伯格如此,所有的孩子如此。没有一个人全强,每个人都有羸的部分。
或挫或隳。好不容易上了名牌大学,扎克伯格竟然要休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必须接受孩子们有走不下去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面临“隳”,都有无能为力的时刻,比尔盖茨、乔布斯、戴尔无一例外。孩子必须把羸的部分尝试尽,隳的阻滞住,才能把强表现出来。孩子兴趣的转变是自然,走遍世界,最终停留在某处。
扎克伯格的父亲创造了最为简单的教育原则:发现和支持长处;不相信体罚;提供环境。三生万物,大道至简。我们要学习扎克伯格父亲的胸怀和眼界。只要寻道而行,按照扎父的教养原则,一定能培养出李克伯格、王克伯格、张克伯格……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神之器!

编辑:子然

qinzibaike123

您身边的亲子教育专家

亲 子 课 堂

播出时间:每天上午10:00-11:00

育儿资料:

订阅后回复即可获取

回复"育儿"免费获取育儿知识

亲子百课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了解更多亲子教子方法